/ 新闻

伦敦与日本为何放弃卫星城转而聚焦市中心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3 12:46:26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念。他设想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以此来打造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
大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城市病也随之而来,东京人口激增、城市病加剧,东京湾被污染成“死海”,对整个日本产生了“抽空效应”,城市服务能力接近饱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会加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东京选择借鉴伦敦“田园城市”的经验,1958年出台了《首都圈城市开发地区整治法》,一是在100公里半径内规划新城,用以疏散人口;二是在建成区周围设置5~10公里的绿化带,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其中的大动作,就是新城建设。1976年,日本提出,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改变东京单中心的结构,在以中心区为圆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环状地带建设卫星城。
从功能定位来看,日本的新城建设,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家熟知的“睡城”。它们主要是在大城市周边承担居住功能,其中多摩新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965年的东京,一边人口激增,住房需求暴涨,另一边土地价格急剧上涨,为此,东京都政府在距离市区30公里的地方,建设了多摩新城,并配置了住宅、小学中学、商店、社区中心等设施,迅速成为市区人口外溢的承接地。
第二类是产业类新城。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基础科研不够,难以支撑其产业升级。于是政府希望新城解决“大城市病”的同时,也能够同时完成“技术立国”“生态立国”等战略转型。因此有一部分产业新城,被规划为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功能。
第三类是副中心型新城。它们承担着城市副中心的职责,这类区域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基础都比较好,代表是东京湾的横滨未来港及千叶县的幕张新城。作为东京城市副中心的横滨,由于拥有重要的贸易港口,有极大优势吸引大量企业总部的入驻,而幕张新城则发展出以会展为核心的国际商务功能,同时也着重培育工业产业的商务管理、技术人才培育等产业。
然而,与欧美的郊区化一直持续不同,东京的郊区化可谓是昙花一现。从城市和郊区人口变化来看,1960年,城市人口增长停滞,但郊区人口显著增加。然而,到了1980年,中心区域人口又出现增长。到了2000年以后,东京或者大阪的中心区人口彻底转为增加态势。2010年,郊区以及周边区域的人明显向中心流动,东京市中心的高层大规模居住区的房屋入住率,达到了八成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