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沈逸教授评:某大学接受福特基金会资助事件

发布时间:2025-08-13 12:17:33

一场始于武汉某高校的学术风波,正悄然演变为对中国高等教育自主性的一次深刻拷问。

起初,只是一起关于学生杨某媛涉嫌论文造假、违规保研、并在公共空间进行偷拍造谣的个案曝光,然而随着网络舆论的层层深挖,事件的轮廓迅速超越个体道德争议,揭开了一个更为复杂、隐蔽且系统性的结构性问题——境外非政府组织对中国高校意识形态与学术体系的深度介入。

其中,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的名字反复浮现于公众视野。这个常以“公益”“学术支持”面目示人的国际组织,实则在冷战以来的地缘政治棋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历史资料显示,早在1980年代,该基金会便向前苏联输送高达2.3亿美元资金,表面用于法律与经济改革研究,实则为“休克疗法”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推行铺平道路。

其手段并非直接干预,而是通过资助学者、编写教材、设立研究课题,潜移默化地重塑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最终实现意识形态的“软着陆”。

而今,这一模式似乎正在中国部分高校悄然复现。据公开可查资料,2024至2025年度,福特基金会对华资助总额高达1754万美元,覆盖61个研究项目,重点聚焦于法学、性别研究、社会治理等敏感领域。

其中,武汉某重点高校作为核心合作单位,连续多年年均获得200至300万美元资助,占其教育类国际资金来源的15%至20%。资金流向高度集中于“性别与法律”课程体系建设、司法改革比较研究及“权利本位”理论推广等方向。

资助时间从2009年就已经开始,如下图机器翻译后截图: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者沈逸教授指出:“这种资助绝非单纯的学术援助,而是一种认知架构的重塑工程。”他进一步分析,西方基金会通过主导教材编写、设定研究议题、组织跨国学术网络,逐步影响师生对“权利”“平等”“正义”等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性别与法律”项目中,大量课程内容强调个体权利的绝对性,弱化家庭伦理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悄然将“权利至上”的自由主义逻辑植入未来法律从业者的思维底层。长此以往,不仅教育方向可能偏移,更可能在司法实践、政策制定等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倾向。

而杨某媛事件,恰如这一深层结构中的一个具象缩影。其学术履历中充斥着逻辑断裂的论文、虚构的《离婚法》条文错误,却仍能顺利获得保研资格并申请香港高校,引发公众对学术评审机制公正性的强烈质疑。

更令人警觉的是,她在图书馆偷拍他人并制造性别对立话题的行为,被部分网络社群包装为“女性抗争”的象征,形成“行为越激进,声量越高”的反向激励机制。

这种极端“打拳”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某些受外部理念影响的学术圈层已形成闭环的价值评价体系——谁更符合西方预设的“进步叙事”,谁就能获得资源倾斜与舆论庇护。

值得深思的是,此类项目往往披着“国际化”“跨学科”“前沿研究”的外衣,使得监管难以介入,批评容易被贴上“封闭”“反智”的标签。

但历史一再证明,思想的主权一旦失守,制度的根基终将动摇。当高校的课程设计、学术话语乃至人才选拔标准,悄然被纳入某种外部设定的认知轨道时,我们所捍卫的,已不仅是某一所学校的声誉,更是整个国家知识体系的独立性与文化安全的底线。

这场风波不应止于对个体的声讨,而应成为一次对学术自主、教育主权与意识形态防线的全面审视。唯有厘清谁在资助知识、谁在定义真理、谁在塑造未来,才能真正守住中国高等教育的根与魂。

另外近期,全国多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相近时间段内集中推送关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专题内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文章普遍聚焦其代表作《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理论,强调性别平等、个体解放与社会结构批判,文风高度相似,发布节奏紧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推送时间点恰逢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显然,这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跨校联动指令,唯有在背后存在系统性操控与渗透的情况下,才能如此默契地同步推进。而那些后知后觉的官方账号,在察觉舆论风向失控后匆忙删帖,却为时已晚——早已被广大网友截图留存,真相在互联网的光影中无处遁形。

那么,究竟什么是“颜色革命”?

回望2019年,港D与台D分子所掀起的社会动荡,正是“颜色革命”的一种典型表现。

彼时,那位被称为“老巫婆”的西方政客竟公然将其美化为“美丽的风景线”,言辞之荒谬令人不齿。然而讽刺的是,如今这道“风景线”竟也在西方某些所谓“发达国家”中频频上演,历史的回旋镖精准无比,狠狠扎回了始作俑者的心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以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核心的斗争,正是“颜色革命”的深层形态,其危害远比街头冲突更为隐秘、也更为致命。

它通过精心包装的舆论引导与价值输出,潜移默化地洗脑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群体。待他们步入中年,逐渐占据社会关键岗位时,便可能将被扭曲的思想继续传播,形成代际传染。

新疆所谓“毒教材”事件便是血淋淋的现实例证!教育系统,本应是铸魂育人的神圣殿堂,如今却极有可能早已沦为“颜色革命”渗透的前沿阵地。

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

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