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高校渗透触目惊心:福特基金会如何用“学术资助”撬动中国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5-08-12 09:17:48

近期,武汉大学的事情,牵出了福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与 CIA 有着密切联系,这不是秘密。

一、冰山一角:武大课程背后的境外黑手。

“性别与法律”课竟是美资产物:

2009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向武汉大学法学院资助3.6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元),用于开发“性别与法律”教科书及课程,项目持续至2012年。该项目虽以“学术交流”名义报备,但教材内容被指“强化西方性别对立叙事”,脱离中国实际。

武大仅是庞大网络的起点:

福特基金会对华资助远非个案。公开资料显示,其2024年对华总投入高达1754万美元,覆盖61个项目、55个组织,其中境内组织25个。武汉大学年均获200-300万美元,重点用于法学、性别研究等领域,占教育类资金的15%-20%。

二、渗透版图:名校、党校、职校一个不落。

顶尖学府成重灾区:

北京大学:接受资助880万美元

中国人民大学:450万美元

清华大学:389万美元

这些高校毕业生多进入精英阶层,资助效果“事半功倍”。

中央党校竟也沦陷:

2008年,中央党校接受福特基金会43.2万美元资助,涉及5个项目,包括性别议题。党校作为意识形态核心阵地被渗透,引发舆论哗然。

下沉战略:从名校到大专。

2010年前:仅资助清北等名校;

2010年后:扩展至吉首大学、贵州大学等非名校,甚至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中新合办教育改革样板)。

陕西师范大学2014-2016年获三个性别研究项目资助,单项金额超50万美元,远超其他高校均值。

三、黑历史实锤:基金会与CIA的“表里共生”。

冷战工具:福特基金会1980年代通过空壳公司向苏联输送2.3亿美元,资助经济学家学习新自由主义,为苏联解体后“休克疗法”铺路。

在华目标:以“学术合作”为幌子,培育非政府组织、干预政策制定,试图重塑中国价值体系。其资助的性别课程被曝要求学员背诵“父权制吃人”等极端宣言。

四、毒果显现:武大诬告案背后的产业链。

从课堂到诬告的链条:

2025年武汉大学“图书馆诬告事件”中,女研究生杨景媛诬陷男生性骚扰。法院判决男生清白后,校方仍不撤销处分,反保送杨某读博。其硕士论文漏洞百出(如虚构“2001年《离婚法》”),却获郭姓导师力挺。

女权社团成境外传声筒:

武大“简德协会”接受福特基金会资助,在法院判决后公然表示“遗憾杨某败诉”,更试图联络法官施压。该协会指导老师(武大党委副书记)在著作中称福特基金会为“妇女解放的烛火”。

五、渗透根源:穷病难医与融入西方的代价。

教育投入长期不足(钱都去哪儿了?):

中国教育经费虽占GDP的4%,但高校硬件缺口仍巨大。例如,北方高校空调覆盖率仅30%,青岛大学今夏因缺空调上热搜。经费压力下,高校对境外资助“睁只眼闭只眼”。

融入西方的残酷前提(欲拒还迎还是半推半就?):

改革开放需西方资本认可,而西方企业信任的代理人正是“认同其价值观的精英”。为培养这类人,教育体系被迫西方化,代价是意识形态防线被洞穿。如网民所言:“想挣钱,先得当香蕉人!”。

六、资助的项目,只有一小部分是正常科研,大部分项目,属于“性别研究、LGBT 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等看着就居心叵测的议题。 

有必要解释一下LGBT:

LGBT 是英文缩写,中文通常译为 “性少数群体” 或直接使用 “LGBT”,它代表四个核心群体的首字母组合:

L - Lesbian(女同性恋者)

指女性对女性产生情感或性吸引的人群。

G - Gay(男同性恋者)

通常指男性对男性产生情感或性吸引的人群(有时也泛指同性恋群体)。

B - Bisexual(双性恋者)

指对男性和女性都可能产生情感或性吸引的人群。

T - Transgender(跨性别者)

指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一致的人群。

这个举例说一下:出生时被认定为男性,但自我认同为女性(或反之)。

总之,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就是“汤姆”不正常。

武大的樱花年年开,可树下走过多少被洗了脑的“精英”?

福特基金会布局中国高校十余年,从清北到党校,难道就是白白地撒银子?

不断洋根,国苗难护!

搁笔!

(注:文中数据均引自福特基金会官网及国内权威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