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光景,美国的国际角色和全球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以来,美国这个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口中“不可或缺的国家”、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的维护者,正迅速转变为一个榨取式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政策现在似乎并非致力于保护全球体系的稳定和完整,而是意在通过使用特朗普政府所掌握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工具,从对手和盟友那里攫取资源。
外交政策沦为零和博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杰姆奥卢和詹姆斯·鲁滨逊在2012年出版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将榨取式制度定义为“旨在从社会的一部分人中榨取收入和财富,以使另一部分人受益”。推而广之,一个榨取式超级大国寻求将财富和收入从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到本国公民手中。或者,就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而言,转移到美国的一小部分人手中,通常是最有特权和政治影响力的人。
为了令其政策合理化,特朗普政府将人们根深蒂固的怨恨化为武器,最大的不满来自一种观念:美国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其他国家剥削,现在必须纠正这些所谓不公。
▲7月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新华社)
当然,这些不满的论据大多是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主要是为特朗普的行为辩护。
但令人担忧的是,似乎很少有世界领导人充分认识到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程度之剧烈。许多人,包括大多数欧洲领导人仍抱有幻想,认为还有可能同美国达成互惠协议。其实,特朗普最近的行动已清楚表明,旧的规则不再适用。
美国外交政策已出现重大的、可能是永久性的转变,其警示信号明显到无法忽视:美国国际开发署被解散;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巴黎气候协定;副总统万斯每次来到欧洲,都对美国的长期盟友表现出赤裸裸的蔑视;美国要求乌克兰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换取军事援助;不论亲疏远近,美国都要征收全面关税。这些事态发展指向同一个结论:这个不可或缺的国家已变成一个索求无度的国家。
短期收益难抵长远代价
美国国际开发署关门大吉也许是迄今最清晰的证明,显示什么才是特朗普政府的优先议程。这既不是随机行为,也不是埃隆·马斯克所领导的政府效率部考虑欠妥。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发人深省的政治决定。
毕竟,一个榨取式超级大国不会为了赢得好感而去“浪费”资源帮助其他国家。特朗普政府认为发展援助、减贫和人道主义援助与其“美国优先”议程无关,因此削减了对非洲艾滋病预防和研究的资助,削减了对全球南方国家的疫苗援助,并基本上对较贫穷国家的寻求庇护者和移民关上了大门。
考虑到特朗普长期以来否认气候变化的历史,他决定让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不奇怪。但他积极推广国内生产的化石燃料,取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并以高关税相威胁,迫使贸易伙伴以高价购买美国能源,这些无不凸显美国当前政策的榨取性质。这些举措加剧了取消清洁能源补贴和停止向国际气候基金捐款的负面外溢效应。其他国家,尤其是较贫穷的国家,将首当其冲地承担成本。
在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外交政策议程背后的榨取逻辑尤其暴露无遗。特朗普政府对它提供的军事援助索要补偿,迫使乌克兰签署掠夺性协议,允许美国从乌克兰大量矿产储备的未来销售中获得丰厚利润。
在贸易方面,特朗普自首次竞选总统以来一以贯之的策略就是迫使美国的经济伙伴屈服。对特朗普来说,贸易谈判是零和博弈,有明显的赢家(美国)和明显的输家(其他所有人)。互惠协议的概念对他来说似乎完全陌生;对方投降是必须的,充其量可以就条款讨价还价。他最近宣布对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广泛商品任意征收“对等”关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特朗普想利用关税将生产资源重新导向美国经济。但是,这种对资源的吸血不会像他所说的那样让美国制造业重返黄金时代。相反,这将扰乱全球供应链,催生无效和浪费的投资。
美国转变为榨取式超级大国,注定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不会给美国带来持久的好处。资源榨取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很可能被这样做的代价所抵消:政策不确定性导致的增长放缓、关税推动的通胀、不断扩大的宏观经济失衡,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是特朗普所倡导的榨取模式的固有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多边主义。相反,它应该倡导一种更包容、更公平的多边主义形式,即使它的主要伙伴美国目前选择远离它。(编译/朱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