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我不怀念所谓“经济上行期”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8:20

最近半年来,经济上行期成为了网上很火的一个词,大概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就是指2000年到2020年之间,确实中国凭借着,外贸投资拉动经济实现了经济快车道过了二十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也似的“好”生活,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可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果非要给上星期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但很可惜我说了不算。

其实这个说法多少有点政治不正确,那上半年经济增速答卷还有5.3%,怎么能说现在不是经济上行期呢?还是你不相信这个数据呢?我可不敢说哈,官方说是从高速增长进入了高质量增长阶段。你问我支不支持,我当然是支持的。

所以,我接下来要说的所谓经济停滞期或者是下行期,完全是便于各位理解起见,本人坚决不同意关于经济上行期已经结束了的说法。

实际上我们今天在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大量关于经济上行期的帖子是一个传播学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人们在用经济上行期的名义怀念什么?

在b站搜索经济上行期这个词与之最关联的是经济上行期审美,它是一种把美学和经济环境联系来的说法,经济进入增长和扩张阶段时,社会主流审美趋势所表现出的繁荣感与自信感。外放、鲜明、强调存在感与精致感。

审美成为了经济上行期这个文化符号最大的载体是有原因的。

因为人是视觉动物,对于视觉化表达天生比文字表达来的要更敏锐。其实陆勇案早就报道过了,但是直到我不是药神播出之后人们才如此地观测到,社会还有这样一批白血病患者买药难看病贵,这就是视觉的魔力。

最近的江油霸凌事件也是这样的,如果新闻稿上只说一个孩子被霸凌了,大家不会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但是影像资料传出来,所有人都看到那个孩子哭着喊不要再打我了,我老汉要报警哦,那个时候全社会能够一瞬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共识,那几个混蛋必须死,这种共识是巨大的,也是危险的。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所以视觉影像是有极大动员能力的,也是能够最直接的反应群体心理的。那些象征着繁荣年代的张扬主义、装饰性美,这些视频承载着对时代氛围的理解,是对经济复苏这个抽象命题的可视化解读。

当然还有另一种原因。相比于就业、财政、股市等需要认真解读,仔细分析的重话题,审美是一个天然适合轻量化传播的内容方向。穿搭图、化妆视频,甚至是广告片,都能迅速勾起共鸣。

相比于沉重的甚至于触碰到审核边界的那些话题,审美内容既轻盈又正向,容易获得流量。

但其实经济上行期美学只是一种回溯性构建,是一种想象的美学至少我在北方和南方看到的现实来说,绝大多数人的穿搭仍然就那样。大多数人,在所谓的经济上行期里,也没像那些视频里面所怀念的那样过着花里胡哨,冒着粉红泡泡的生活。

很多人说那时候offer拿到手软,去面试,公司会送礼,给你给车马费一下午,接十几个邀约面试,过节有购物卡有高温补贴?

不是你们说的,这到底是谁的经济上行期啊?经济上学期知道自己有这么美好吗?我2020年毕业,整个大学期间还是赶上这个尾巴了,我也没见有此等滚汤泼雪,沃膏烹鲜的日子?

甚至于近些年在扶贫工作里才脱贫的地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经济上行期的认识,10年前很多贫困老乡,真的就是生的草率死的随机。

不得不承认,我们常说的上行期全社会在这个叙事里是有一个重大想象的,只是把过得最好的一部分人,最好的那一部分日子挑出来说。对于上行期审美,舆论也只是通过那些鲜明视觉的方式表达对当下这个时期的失望。

那大家都怀念,为什么牢章要说自己不怀念上行期?

因为上行期会掩盖太多问题,下行期恰恰就是上行期的另一面,我们并不是从一个美好时代跌落进了灾难,而是那个我们想象中的美好时代早已埋下了今天的种子。

房地产内容大家熟悉,我说的顺,就拿房地产说吧。房地产充当了中国经济15年的发动机。

人民群众进城买房,地方政府就有钱搞项目,各行各业,上下游上到水泥钢铁下到家装电器,都有钱赚,连农民工也能从中拿到一笔,比种地丰厚的多的收入。工厂订单不断,商店顾客盈门,企业信心满满。

这是一个经济正循环,经济越有活力,人们的经济活动就越丰富,又会反过来加强经济的活力,

那代价是什么?2003年至2007年,居民杠杆率相对稳定,围绕18%上下波动,第三阶段是2008年及以后,居民杆杆率快速上升,从2008年到2016年,杠杆率从18%上升至45%,2021–2024年: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 62%–63.5%。

有人将这几年的经济困难,归结为疫情三年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归结于外贸不力,归结于房地产熄火,认为这些偶然事件摧毁了我们的生活,但只要有基础的,马哲常识就知道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大量显现的偶然背后是必然。

都不用说去杠杆,只要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和购房贷款停止增加,房地产部门的高杠杆就要爆雷,借钱—盖楼—卖房—再借钱,这种模式无法永远持续,这是观察过去所谓经济上升期的一个最好的切片。

用大家能听得懂的话来解释,那就是过去十几年的上升期是由居民部门、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大量负债和房贷所带来的,居民部门把未来十几年的收入在今天提前兑现,政府和开发商拿这些钱再去大搞项目。

居民部门受到房价上涨的影响,自己的资产也跟着纸面上升,虽然这些钱变不成现金,但纸面财富上涨也会让人勇于花钱,有安全感。

市场的钱能不多吗?收入能不增长吗?通货能不膨胀吗?经济能不繁荣吗?大家的预期能不好吗?特别是今天很多大学生朋友一毕业就失业,所以今天大家今天特别怀念。

我理解大家的这种怀念,但也希望大家跟着我想一下,这个繁荣是我们当时的发展程度应该享受的吗?这个预期真的是能持久的吗?

说到底大家怀念的那种预期,本质是经济高速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与债务幻觉共同编织的,本来在那个年代也是借来的福分。

问题在于,左脚踩右脚是上不了天的,借钱是有限度的,现在的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逼近了这个极限,让子弹飞都知道,百姓都成穷鬼了,榨不出油水了。你别说让大家掏钱买房子了,你就是想让大家生孩子,都得花钱补贴。

10年前后,许多咬牙接盘上车的房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的提高,只要几年之后,房贷已经不止一提了,甚至提前还完了房贷有了自己的房子。可这些早期购房者的收益,本质是后来者更高负债接盘的转移。

现在第一是年轻人也受过高等教育了,不好糊弄了十几年之前你还能把锅都甩到黑心房地产开发商头上,现在大家谁都明白谁才是房地产经济背后的推手和受益人。第二,哪怕你不明白,老张讲了这么多视频,大活也就都明白了,多了不敢说,房地产这些视频,怎么也得有1000多万播放,至少一个人带动二三十万人的观念,消灭了几个小区的买盘,避免了许多人套进债务陷阱里,这就是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贡献。

还有观念,那时候全社会都在提倡奋斗上进,认为遍地是黄金,创业的机会到处都是,俯拾皆是,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下一个马云。996没问题,你要我007都可以,那个年头有句话叫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当年要是说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你不光在家里边是乱臣贼子,在整个社会上也要遭到唾弃和鄙视。连考公务员在当年都是一种思想不积极,只想混日子的表现。

所有人的心里就好像是有鞭子抽着一样,卷生卷死,这种从内心开始的奋斗逼才是最恐怖的。

现在回头看,现在大家的社会环境我觉得也还行想奋斗的还会奋斗,不想奋斗的,你逼他奋斗,他回头就给你来一句,斗你奶奶个三角篓子。这或许是对大家的人生更持久,更平衡的一种观念。

不光是个人,对于企业来说,那个是其实是很混乱的年代,2000年之前中国房地产的原始资金积累,很多都是趁着国有企业改革拿到企业出让土地,再从城市规划部门取得开发区和补交一点点,少量土地出让金就可以搞房地产开发,转手就能发家致富。你别说把企业家放到那个位置上,就是放到猪,在那个位置上它都能发财。

而其他行业,装煤制油的罐车不习惯子就装食用油,大家惊呼食品安全,那十年前苏丹红瘦肉精也不少见,相比之下煤制油的危害根本就排不上号。

2013年到2016年,我在石家庄读高中,那些年的冬天天就没有晴过,我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5年的冬天,早上6点钟起床,雾和浓霾混杂着,我伸出手去见竟然几乎看不见手,把口罩摘回来就能闻到空气一股像青霉素的苦味。

当然,我们也无法忘记2015年的《预算法》改革,《预算法》改革在制度层面上,本意在加强地方财政的规范性与透明度,用显性债置换城投隐形债,地方政府能够自发自还地借债。

在现实运作中,预算体制外的隐性财政扩张反而更隐蔽、更系统化,而预算公开制度建设滞后。相当于新开的口子不仅没堵成旧窟窿,反而造成了新的债务点。

债务纵然有千百个不是,但总归有一个好处,一白遮百丑,就是能立马提振眼前的经济。这进一步强化了上行期的幻觉,认为发展无止境、财政有无限调度能力、永远可以无锚发债的幻觉。

地方债、非标、城投债券层出不穷,“铁公基”也就是铁路、公路、基建大量拉动GDP,参与工程的企业和从业者赚麻了。但钱借了总归是要还的内债不是债,因为内债是税,化债作为必然的代价成为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关键词。

只要有利可图,房子土地可以炒上天,代际公平可以被践踏,环境可以被污染,债务可以大量增加,这样的经济上行期,你怀念吗?

说了这么多,你还会怀念上行期吗?我相信你也是不怀念的,大家怀念的仅仅是那个被挑出来,被塑造出来,光鲜亮丽,金光闪闪的经济上行期,为什么对于经济上行期的赞美都集中在审美领域?因为现实是经不起回忆的,一旦把那些年的社会现实拉近看,就像月球表面一样都是疮疤。

这个年头专门有个词叫公知,这两年被批倒批臭了,谁要是批评中国社会,就要把公知的帽子扣上,是经济上行期的社会现实催生了他们。

我一直以来的观念是,中国还在不断进步,哪怕经济停滞了,社会治理的其它部分也还在前进,哪怕这些年慢下来了,总体来看不比那个所谓的经济上行期差。

今天看来得房价、内卷、生育萎缩仍然是经济基础的问题,不是美学问题。审美可以怀念,但它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沉迷于上行期的幻觉,我们就永远无法回到上行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