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开始全面清理毛泽东所留下的遗物,此时,距离这位伟人离世已经时隔十四年。在这次清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仓库的一个衣柜中,放着几件老旧而又十分整洁的衣物。望着这批与伟人身材似乎不那么相称的衣服,工作人员陷入疑惑,他们找来了曾经担任伟人生活管理员的吴连登,向他请教这批衣物的来历。
“每年到夏天的时候,主席都让我们拿出来晒,平时的时候他自己也会拿出来洗洗补补,我们一开始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衣服。”经过仔细核查,工作人员才了解,原来,这一批衣服是毛岸英烈士曾经的遗物。
所有的东西,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却是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很明显,这是精心收藏起来的。这位久经沙场的统帅,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钢铁领袖,瞒着身边的所有人,将自己爱子的遗物,悄悄珍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二十多年。
1922年,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火纷飞。他自幼就跟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毛泽东此时任湘区执委会书记,领导湖南地区的革命。母亲杨开慧,在生下他的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样参加了革命,与其他第一代女性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杨开慧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1924年,她跟随向警予一同创办女工夜校,1925年,为开展农民运动,她协助丈夫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革命,是需要钱的,出身教育世家的杨开慧,拿出了父亲留给她的遗产,作为革命活动的资金。在韶山冲的毛氏宗祠,首家农民夜校正式开班,杨开慧担任夜校教员。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湖南军阀何健为响应蒋介石,开始在湖南进行“清党”。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兄弟回到了板仓老家,根据组织的指示,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她一边组织当地的同志平安撤离,一边继续教农民读书写字。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临危受命,奉命组织秋收起义,临行前,他冒着危险再一次赶回了板仓乡下,辞别了杨开慧和他年幼的三个儿子,没想到,夫妻这一别,竟是永别。
1930年10月24日,在一次执行任务结束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她在家中被特务抓获。毛岸英跟随母亲一同被抓进了监狱,这一天,恰好是他八岁的生日。
在长沙警备司令部的监狱,杨开慧遭遇了敌人冷酷的严刑拷打,天天提审,天天受刑,结果换来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地下党同志多次试图营救杨开慧,她对前来探监的同志说道:“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1月14日,杨开慧被下令处决,殉难于识字岭,年仅29岁。
多年后,毛岸英在写给外婆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当时人还小,见母亲被押赴刑场时,就不顾一切狂奔过去,想扑到妈妈的怀里,可恨被几个守卫的狗强盗抓住,我不依,拼命挣扎,他们就打我,把我打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此时的毛岸英,年仅八岁,杨开慧牺牲后,他和弟弟在地下党的营救下被“保释”出狱,被带到上海的大同幼稚园,之后,上海地下党组织暴露,幼稚园被捣毁,毛岸英兄弟再次开始了颠沛流离。在这段时间,毛岸英领着弟弟在上海靠替人做家务和卖报维持生活,时常遭到毒打。此时他的父亲,正和几万红军一道,辗转在中国的西南半壁,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奋战。
1936年,在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的帮助下,毛岸英兄弟被送到了苏联,总算结束了那段生死难料的日子。在苏联的毛岸英,进入了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了英语、俄语。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他三次上书斯大林要求加入苏联红军上前线作战。1945年,从伏龙芝学院毕业的他,跟随苏联红军参与了对德的战略反攻,任坦克连中尉指导员。
在苏联期间,他时常与父亲进行书信联络,父亲对他所取得的进步十分欣慰,掐指一算,这个儿子他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了,每当收到儿子的来信,他是既欣喜又期待,当初辞别时还是个稚嫩的孩童,现在已经是一名精通外语,驰骋于疆场的红军战士了。1946年,毛岸英随苏军回到了莫斯科,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表彰了他的作战勇敢,并赠予了他一把苏制手枪留作纪念,随后,他跟随前往中国的医疗团,一同回到了延安。
父子十六年的离别,终于迎来了团聚,对这场父子重逢期待了太久太久的毛泽东,不顾正在患病,亲自前往机场,迎接这个他熟悉又似乎很陌生的儿子。
然而,毛岸英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回到延安的第二天,他就被父亲“缴了械”,并被要求去补上他所拖欠的“劳动大学”课程。刚回到延安的毛岸英,身穿苏式呢子军大衣,腰胯斯大林授予他的手枪,好不威风。但是,父亲要他脱掉,穿上与延安军民一样的粗布衣服。
“你来延安,是来学习的,穿着这么一身军大衣,给谁看呐?脱离群众啊。”同时,他的伙食关系也被安排到了基层的步兵连,每天带着李讷一道,和战士一起吃大灶,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吃上所谓“干部餐”的中灶。按道理来说,毛岸英在苏联的职务是坦克连指导员,中尉军衔,吃中灶其实不算搞特权,但毛泽东不准,要求他从战士开始要求自己。如同在他牺牲以后父亲的那句话:“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在延安,父亲没有给他任何看起来似乎很重要的工作,他被安排到一户劳动英雄家中,与他们同住同劳动,父亲叮嘱他,延安的农户现在都是你的老师,这是你回国的第一课。在苏联,他是指导员,是军官,是干部;在延安,他是劳动者,是学生,是战士。
1947年,他跟随土改工作团来到西柏坡,参与当地的土改的工作,进一步熟悉了中国革命的农民工作。农民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根基,让毛岸英认真熟悉农民工作,除了有培养他的基层意识以外,也有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斯大林对农业以及农民运动的态度,势必会对苏联造成影响,毛岸英久居苏联,或多或多或少会受到苏联干部的熏陶,因此,补上这一课对他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949年,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毛岸英的舅父杨开智来信,希望能留在湖南工作,并请求在长沙谋取一个厅长的职务。毛岸英态度明确的拒绝了他,并在给向三立的书信中提到了这件事:
“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 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此时的他,已经不是曾经威风凛凛的苏军军官,而是一个心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心中确定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已经准备好了,时刻为这份事业和人民献出自己宝贵的一切乃至生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悍然越过半岛南北分界线,并对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展开轰炸。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心出兵,将美军赶出三八线。此时的毛岸英,在北京的一家工厂中任党支部书记,继续补上他作为工人的一课。
当他得知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时,他立刻来到了中南海,向父亲请求入朝。他知道,此时的他,对父亲最大的支持,就是带头请战,他也知道,年轻的共和国,此时需要他勇敢地站出来。在当晚的家宴中,毛岸英向彭老总提出申请,正式成为志愿军的第一名战士。
10月13日,他的新婚妻子刘思齐患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毛岸英在医院陪伴了她两天两夜。两天后,他在医院告别了与他结婚不满一年的妻子,奔赴朝鲜战场,就像当年他的父母一样,这一别,竟也是永别。11月25日,在美军飞机的轰炸下,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当时主席知道了以后很突然,又拿烟,又把烟揪灭,那火柴盒就在桌上,还在兜里找;眼睛泪汪汪的,但是很不明显让你看见他在哭。”曾担任毛泽东卫士组长的李家骥事后回忆道。过了一会,他转身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牺牲的成千成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父母盼来了儿子,妻子盼来了丈夫,而这位父亲,刚和儿子重逢不久的父亲,却再也等不到,他所心爱的长子像在延安那样平安归来了。
自此以后,菊香书屋的庭院里,时常能看见,一位逐渐苍老的伟人,坐在太阳下,拿着几件旧衣服在那缝缝补补。从1951年至他离世的1976年,二十多年,八千多个日日夜夜,这位父亲独自守候的,是怎样一份割舍不断的思念,这份沉重的父爱,又是何等的魂牵梦绕。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
”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我准备写封信将这些情形坦白告诉舅父他们。“
“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合格,岸英是我的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