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这荒草丛生的田埂上,我恍惚看见记忆里的金黄麦浪,听见镰刀与秸秆相击的脆响。然而现实却像一柄锈钝的锄头,狠狠砸在我的天灵盖上——目力所及之处,杂草比稻苗更高,坍塌的田垄比笔直的田埂更多,偶有几株歪斜的玉米,倒像是垂死者伸出的枯手,徒劳地向天空索要着什么。
统计局的数字总爱穿华丽的旗袍,把“城镇化率”“农业现代化”这些字眼绣得花枝招展。他们说,中国农民的数量在稳步下降,现代农业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大地。可当我真正走进这无数个被称作“新农村”的村落,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青壮年的身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老人与孩童留守在钢筋水泥的空壳里。所谓“农民”,早已成了户口本上的一个符号,或是某些人政绩报告里的一串数字。
田土荒芜,不是因为土地贫瘠,而是因为耕种无利可图。一袋化肥的价格抵得上半亩地的收成,一斤粮食卖不出一瓶矿泉水的价钱。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换来的不过是微薄的收入,连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都难以支撑。于是,他们扛起行囊,涌入城市的钢筋森林,在建筑工地挥洒汗水,在流水线前机械劳作。他们成了“农民工”,既不是真正的工人,也不再是纯粹的农民,在城乡之间漂泊,成了无根的浮萍。
农村里没有做农活的人,麻将声却此起彼伏。茶馆里、屋檐下,一张张油腻的麻将桌成了新的“战场”。老人们围坐于此,眼神呆滞,机械地摸牌、出牌,嘴里嘟囔着输赢。他们并非真的沉迷于这方小天地,不过是用麻将的喧嚣填补内心的空虚。子女远走他乡,孙辈忙于学业,偌大的村庄只剩下寂静。农活没人干,日子又太过漫长,除了麻将,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这种荒芜,不仅是土地的荒芜,更是人心的荒芜。曾经,乡村是孕育文明的摇篮,是维系家族的纽带。那里有春种秋收的喜悦,有邻里互助的温情,有口口相传的故事与歌谣。而如今,传统文化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支离破碎,家族观念日渐淡薄,乡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麻将声代替了山歌,冷漠取代了热情,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在孤独中挣扎,而远去的年轻人也在城市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
有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可我想问,难道为了所谓的“发展”,我们就要牺牲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就要让无数农民背井离乡,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就要看着一片片良田沦为荒草的乐园?那些高喊“农业现代化”的人,是否真正走进过农村,倾听过农民的心声?是否算过一笔良心账,衡量过发展的代价?
更可憎的是,一些地方官员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了捞取政绩的工具。他们大搞面子工程,建起整齐划一却毫无生气的楼房,铺设宽阔却无人行走的马路,竖起华丽却不实用的景观。他们不在乎土地是否荒芜,不在乎农民是否幸福,只在乎自己的仕途是否顺遂,腰包是否鼓胀。这些人,就像附在乡村肌体上的蛀虫,一点点吞噬着农村的未来。
站在夕阳下,望着这荒芜的田野,我心中燃起一股怒火。“发展”迷失了方向,“繁荣”掩盖了伤痛,农村之路在哪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