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如何理解俄乌冲突?

发布时间:2025-07-30 15:18:37

如何理解俄乌冲突?对此有三种观点,不同的理解,显然决定了俄乌冲突的不同走向与解决方案。第一种观点,美国与西方等大多数国家认为,俄乌冲突错在俄罗斯,俄罗斯是入侵者。第二种观点,认为俄乌冲突错在北约东扩,这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一个错误。所以,解决方案在于乌克兰回归中立。第三种观点,认为俄乌冲突错在美国,这是美国设下的一个圈套,目的在于以乌克兰危机为切入点,让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相互争斗,相互牵制,以此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一个分裂但平衡的欧洲格局。那么,三种认知,哪一种才是俄乌冲突的真相呢?

第一种观点,认为俄乌冲突错在俄罗斯,俄罗斯是入侵者,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与侵犯,国际社会理应加以谴责与抵制,此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否则就是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所以,冲突最终解决方案应该是,俄罗斯完全撤出乌克兰领土,赔偿损失甚至惩罚战犯。可以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是入侵者一直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美国前总统拜登更是语出惊人,在华沙称普京是“屠夫”,公开宣称“看在上帝的份上,这个人不能继续掌权。”尽管时任国务卿布林肯事后澄清拜登的言论,称美国不谋求俄罗斯政权变更,但拜登坚持,要普京下台是表达道义上的愤慨,他不收回这句话。拜登在北约总部还曾经讲到,如俄罗斯在乌克兰动用化武,北约将做出回应,并应当把俄罗斯开除出二十国集团。针对俄罗斯的入侵行为,美国与西方国家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甚至于瑞典和芬兰都决定放弃中立国地位,加入北约。

今年2月24日,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这场二战后欧洲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不仅给乌克兰、俄罗斯带来巨大损失,整个欧洲也深受拖累。战争爆发初期,俄军通过“闪电战”从多个方向大举侵入乌克兰领土,试图一举击溃乌克兰。在乌军的顽强抗击下,俄军被迫收缩战线。2023年,俄乌战场陷入僵局。2024年后,俄军在乌东地区逐步推进,乌克兰也攻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但是,随着俄乌冲突陷入“持久战”与“消耗战”,人们渐渐对冲突表现出一种疲态,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明显减弱,甚至表现出要压服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的姿态,乌克兰在战场内外面临空前压力。俄乌冲突将如何结束?似乎正在淡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目前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贸易战”与“关税战”,俄乌冲突变成了一个“烂尾楼”项目。

第二种观点,认为俄乌冲突错在北约,这是因为俄罗斯之所以入侵乌克兰,是北约东扩的必然结果,因为北约东扩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使俄罗斯处于被包围的战略困境,由此必然要绝地反击。所以,解决方案是,乌克兰回到中立的位置,或者乌克兰一分为二,就如冷战时期大国将德国一分为二,以此重建欧洲的战略平衡。比如美国民主党籍资深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在美国国会就曾经说到:“许多人可能还记得,1962年,我们与苏联差一点就爆发核战争了。为什么我们几乎到了与苏联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呢?我们这样做,就是在回应苏联,在离我国海岸90英里(约145公里)的古巴部署导弹。当时的肯尼迪政府就说,这已严重地威胁到了美国国土安全,我们完全不能接受一个敌对国家,在离我们海岸90英里的地方有重要军事存在。”桑德斯表示,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和逻辑,俄罗斯和美国一样,都会对邻国的安全政策感兴趣。他说:“大家想一下,如果墨西哥、古巴或中美洲、拉美的任何国家,与美国的对手结成军事联盟,美国会什么都不说?会有议员站出来说‘墨西哥是个独立的国家,它有权做任何事情’吗?”他自己的回答是:“我深表怀疑。”在桑德斯看来,从“门罗主义”出发,今天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反应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美国就是这样行事的。

同样,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也曾发表过与桑德斯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认为“俄罗斯是个大国,它绝不会纵容美国及其盟友,在其领土的西部侵占一大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土地,并将它纳入西方世界的阵营。”但是,美国与西方国家不是全然否认当初北约不东扩的承诺,就是认为北约东扩是自由国家的自由选择,别国无权干涉,并且宣称北约东扩不是针对俄罗斯,而是为了保卫冷战结束后民主胜利的果实。对此美国"冷战之父"乔治·凯南认为,这是"美国外交在后冷战时期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因为它会对"俄罗斯舆情中的民族主义、反西方倾向和尚武情结火上浇油,不但无助于俄罗斯的民主进程,还恢复了东西方之间的敌对气氛,驱使俄罗斯外交与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

第三种观点,认为俄乌冲突错在美国,这是因为俄乌军事冲突背后的黑手是美国,是美国制造并利用乌克兰危机,引发冲突,目的在于让俄罗斯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互争斗,相互牵制,相互消耗,由此形成以美国主导的一个分裂但平衡的欧洲乃至欧亚大陆的格局,从而使美国再次变得伟大。因为一个分裂与平衡的的欧亚大陆是美国霸权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欧洲国家的均势纷争给了美国机会,使其登上当今的权力地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开始保持中立。但是到1917年,当德国败局已定时,美国以重兵长驱欧洲,一举结束战争,雄立欧洲。战争使美国成为资本大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债务达100亿美元。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故伎重演,先是保持中立,两头下注,大发战争财。二战结束后,美国不仅走出了30年代的“大萧条”,而且美国的经济实力更无人能比。1945年年底,华盛顿拥有2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差不多等于全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因此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此外,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差不多占世界全部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美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与此对照,俄乌冲突实际上又是美国故伎重演,不同的是,过去美国不是人类麻烦与苦难的制造者,只是受益者。但是现在美国为了再次成为人类麻烦与苦难的受益者,正在成为人类麻烦与苦难的制造者。俄乌冲突让俄乌损失惨重,欧洲各国在能源供应、经济复苏等方面也遭受严重冲击,可以说俄乌两国以及整个欧洲都是战争的输家。但这场战争也让少数国家获益匪浅,最大的赢家就是美国。俄乌冲突严重削弱了俄罗斯在东欧、中东以及中亚等地的影响力,强化了北约的凝聚力。作为北约的主导力量,美国通过战争巩固了其在欧洲安全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国是乌克兰武器的主要提供方,加上北约国家纷纷提高军费开支,美国军工企业由此获得巨大收益。战争还导致俄罗斯能源大幅减少对欧洲输入,欧洲不得不大量进口价格不菲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等等。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就认为:选择“孤立”还是“干预”,这两种政策不仅代表了为保护美国安全与利益而推行的两种不同计划,而且代表了意识形态观念与政治同情方面的深刻差异。他认为美国应该选择“干预”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将此看作是确保普遍和平与美国自身安全的手段。对此斯皮克曼有一句名言,即“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控了整个世界的命运。”而要控制边缘地带,美国就要控制欧亚大陆的两端,就不允许在欧亚边缘地带出现国家或国家间的联盟,形成一个主导性的势力,从而威胁美国的安全。而要做到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欧亚大陆两端的主要国家处于对立与相互牵制的状态。所以,一个分裂但平衡的欧亚大陆是美国霸权存在的先决条件,它既是一个地缘政治框架,也是一个地缘经济框架。斯皮克曼将此战略称之为“和平地理学”。但是,显而易见,对于世界来讲,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美国的“战争地理学”。

 

作者简介:鲍盛钢

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国际政治硕士

曾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

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就职于加拿大海外集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