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辽宁朝阳大凌河景区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一支近百人的暴走团占据双向车道,步伐整齐如"移动的城墙",直到一辆鸣笛的消防车和救护车被死死堵在后方,人群才缓慢散开。
画面里,老人们举着"XX健康行"的广告旗,穿着统一的红马甲,口号声震天响——谁能想到,这场以"健身"为名的集体活动,最终成了阻碍救援的"闹剧"。
舆论场瞬间沸腾。有人骂"老年人素质低""倚老卖老",有人指责"退休金拿得理直气壮,却连基本公德都不守",更有人搬出"社会达尔文"逻辑:"年轻人996养你们,你们却消耗社会资源"。
但当我们撕开"老年人行为失范"的标签,看到的却是一条隐蔽的商业链条——那些举着广告旗的老人,不过是资本棋盘上的"提线木偶";那支震天响的暴走团,本质上是趴在银发族身上吸血的"蚂蝗"。
(一)暴走团不是"自发健身",是资本包装的"流量生意"
要理解这场闹剧的本质,先看暴走团的"装备"和"规矩"。
辽宁朝阳的这支队伍,表面上是"老年健身团",实则藏着三重商业密码:
第一重,是"广告位"的明码标价。
团服背后的"XX保健品"logo、旗帜上的"XX医疗机构"字样、口号里的"XX健康行"主题——这些都不是巧合。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类暴走团的组织者会与企业签订赞助协议,根据活动规模收取冠名费,广告商则通过老人的"集体曝光"收割流量。
在大凌河景区,暴走团特意选择周末、节假日等游客高峰时段,路线覆盖商圈、景区入口,为的就是让广告"精准触达"。
第二重,是"装备"的高价陷阱。
统一团服、定制音响、定制运动鞋——这些看似"为了团队形象"的要求,实则是组织者的"印钞机"。
一件普通速干T恤成本不过50元,卖给老人要299元;一套四季款运动服标价899元,实际批发价不到200元;
就连扩音喇叭,也要以"团队共建"为名,让成员"众筹"购买,一台市场价300元的音响,最终售价680元。
更绝的是"迭代套路":今年推"夏季冰丝款",明年换"秋季防风款",后年再出"冬季加绒款",老人刚买的衣服转眼就"过时",只能继续掏钱。
第三重,是"管理费"的隐形剥削。
为了维持组织架构,暴走团内部设置了队长、组长等"管理岗",每月收取50-100元的"基础会费"。
这些管理者表面上是"服务者",实则是组织者的"白手套"——他们负责拉人头、催缴费、处理投诉,事成后能拿到10%-20%的返利。
一位曾参与组织的老人向媒体透露:"刚开始说'管得严是为了大家安全',后来才知道,队长的工资比我们退休金还高。"
当我们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所谓的"老年人自发健身"瞬间露出原形:
这根本不是什么"银发活力"的体现,而是资本利用老年人"孤独感""归属感"的精准收割。
就像当年"老年保健品推销团"用"温情牌"骗钱,今天的暴走团用"集体荣誉感"圈钱,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卖的是"包治百病的药",后者卖的是"老有所为的梦"。
(二)为什么是老年人?资本盯上的不只是他们的钱
有人说:"老年人容易被骗,是因为贪小便宜。"但在这场暴走团事件里,"贪小便宜"的解释力显得苍白无力——老人们花的钱,买的不是"实惠",而是"被需要的感觉"。
这背后,藏着当代社会的深层痛点:
第一重痛点:原子化社会里的"情感荒漠"。
中国的独居老人已超过1亿,空巢率超过50%。子女忙于工作,孙辈由保姆或学校"代养",很多老人一天说的话不超过10句。
一位参与暴走团的阿姨曾对记者说:"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饭,送孙子上学,回家擦地板,下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时候就想,要是有人喊我一声'大姐',约我一起出去走走,该多好啊?"
暴走团的"集体感",恰恰填补了这种情感空洞。队长一句"姐妹们今天表现真棒",队友间一句"老张头今天又早到了",都能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有存在感"。
第二重痛点:坍塌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会、社区是老年人的"第二个家":工厂有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街道有老年食堂、棋牌室,工会会组织退休工人旅游、体检。
但现在呢?某三线城市的社区工作者坦言:"我们现在主要精力是应付考核,老年活动中心要么出租给培训班,要么锁着门。
上次有个老人来问能不能组织跳舞,我只能说'自己凑点人去公园吧'。"
当社区、工会这些"社会主义的温度载体"逐渐退场,资本化的商业组织自然趁虚而入,他们比谁都清楚,孤独的老人最需要"被组织"。
第三重痛点:消费主义的"年龄歧视"。
社会上流行一种论调:"老年人不该占着资源",但现实是,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被系统性忽视。
商场里的服装店,很少有适合老年人的尺码;手机厂商推出"老人机",却把功能简化到"只能打电话";旅游团标榜"夕阳红",实则是"低价购物团"。
暴走团的"高价装备"之所以能卖出去,恰恰是因为它给了老人一个"消费尊严"——花大价钱买一套"专业运动服",穿出去别人会说"看,这是我跳广场舞/暴走的装备",这种"被尊重"的感觉,比衣服本身更珍贵。
(三)比起老人,更应该批判的难道不是资本吗?
事件发酵后,网上出现了各种"老年群体批判论":"退休金是年轻人的血汗钱""身体好却不工作,只会消耗社会资源"。这些言论看似"理性",实则是转移矛盾的"毒药"。
首先,退休金的本质是"代际互助",不是"年轻人的施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当前工作人口缴纳的保费,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但这种制度的基础是"人口红利",随着老龄化加剧,未来的养老金确实可能面临压力。
但问题的根源不是"老人领钱",而是资本长期逃避社会责任,很多企业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甚至漏缴、欠缴;某些上市公司把利润转移到海外,却要求员工"自愿放弃社保"。真正该被追问的,是这些"剥削者",而不是领养老金的老人。
其次,老年人的"闲置"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不是个人选择。60-70岁的老人,大多是"50后""60后",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物资匮乏,习惯了"劳动最光荣"。
但现在,体力劳动岗位被年轻人占据,脑力劳动岗位要求"数字化技能",他们想打工?超市嫌他们动作慢,工厂嫌他们学不会用电脑,外卖平台嫌他们骑电动车慢。
一位65岁的大爷曾说:"我不是不想工作,是投了100份简历,连个面试通知都没收到。
"所谓"身体健壮却不工作",不过是社会给他们贴的"标签",资本需要年轻人当"廉价劳动力",但不需要老年人"分一杯羹"。
更关键的是,暴走团的乱象,恰恰证明老年人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被制造的麻烦"。
如果社区能组织有意义的老年活动,如果企业能提供适合的岗位,如果社会能给予基本的尊重,谁会愿意跟着不明不白的"组织者"去暴走?
就像一位参与过正规老年大学的阿姨说的:"在老年大学学书法、弹钢琴,哪有时间去暴走?可咱们这社区,连个活动室都没有啊!"
(四)治理暴走团,要先斩断资本的"黑手"
要解决暴走团的问题,不能只盯着老人"不守规矩",而要抓住背后的资本链条。
首先,要明确"暴走团"的法律边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占用机动车道、阻碍交通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广告法》,未经审批的商业宣传属于违规行为。
相关部门不能再以"老年人自发活动"为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对组织者进行溯源——谁在提供资金?谁在定制装备?谁在收取会费?把这些"幕后推手"揪出来,该罚款的罚款,该判刑的判刑。
其次,要重建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系统"。社区要重新发挥作用:把闲置的活动中心开放,组织书法、绘画、园艺等兴趣小组;工会可以联合企业,为低龄老人提供"灵活岗位"(如社区图书管理员、老年食堂帮厨);学校可以开展"隔代陪伴"活动,让年轻人和老人一起做手工、学手机。
当老人从"被遗忘的角落"回到"被需要的舞台",谁还需要举着广告旗去暴走?
最后,要警惕"银发经济"的"暗面"。现在很多企业盯上了"银发经济",但"银发经济"不该是"割韭菜经济"。
真正的银发经济,应该是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如适老化智能设备、慢性病管理APP),提供有尊严的服务(如老年旅游团不强制购物、老年食堂保证营养均衡),而不是利用老人的孤独和善良赚快钱。
那天看视频时,有个细节让我鼻酸:暴走团散开后,一位老人蹲在地上捡被踩烂的广告旗,边捡边嘟囔:"这旗子还是我孙子帮我缝的......"
他可能不知道,自己举着的不是"健康行"的旗帜,而是资本的"吸血旗";他可能更不知道,那些骂他"素质低"的人,根本没看到他藏在皱纹里的孤独。
暴走团的闹剧,从来不是"老年人的错"。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资本逐利性的暴露,更是我们欠银发族的一场"情感亏欠"。
当我们指责老人"不守规矩"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吃顿饭了?有多久没给社区里的空巢老人送过一碗热汤了?
毕竟,每个老人都曾是家庭的支柱、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被看见";不是"被规训",而是"被尊重"。
愿所有老人,都能在有尊严的晚年里,跳一支真正的"夕阳红"——不是为了广告旗,不是为了会费,只是因为,他们想活得像个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