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白盆窑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办成高级社的?

发布时间:2025-07-24 10:17:35

  原编者按:这是两个由互助组直接进入高级形式、没有经过初级形式的合作社。有些条件适合的地方可以这样做。白盆窑的情况,使人看了高兴。其中有些经验,初级社也可以吸取。

  白盆窑乡是北京郊区一个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农村。全乡共有农户451户,水、旱地共4872亩。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全乡的蔬菜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改善。可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该乡也发展了。1951年,全乡有106户农民雇了86个长工,15户土地改革时期的贫雇农也雇了工,还有6户中农上升为新富农,就这样,又开始了阶级的分化。

  为了使农民抛弃少数人剥削发财、多数人贫困挨饿的资本主义道路,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该乡党的支部从1952年开始,按照党的政策,积极地领导农民发展了互助合作运动,整顿和发展互助组。同年冬天,党支部决定,在直接领导的三个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两个完全按劳分配、土地不分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18户,由党支部书记李宗和领导,一个14户,由党员郭凤泰领导。建社第一年(1953年),两个社平均增产四成多,社员收入增加一倍多。单干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增产多,收入大,纷纷要求入社。1954年春天,两个社又和新并入该乡的汾庄熊振武社(13户)合并,社员户数增加到260户,扩大了五倍。这一年,合作社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涝灾,可是蔬菜仍比1953年增产了二成多。于是在同年冬天,又有100多户农民入社,社员户数增加到370户,占全乡总农户的82%。白盆窑已经成为北京郊区基本上合作化了的一个乡。从目前秋菜生长的情况来看,1955年丰收可以肯定。根据估算,全社的作物至少要比1954年增产四成。估计今冬明春该乡入社农户将达到90%左右。

01

社员们为什么赞成办土地不分红的高级社

  1952年冬季开始建社的时候,党的乡支部,领导社员们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研究分配办法。经过三番五次的讨论,算了细账,最后才一致同意办土地不分红、完全按劳取酬和牲畜、大农具全部折价入社的高级社。

  在开始讨论的时候,支部提出两种分配办法,一是土地劳动力按“三、七”比例分红,一是完全按劳取酬、土地不分红。在讨论中,土地少、劳动力多的社员就说:“土地要分红,还不如去抗长活哩。种菜主要靠劳动力,土地并不能生金长玉。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种菜比种庄稼收入大,但是需要的工多,生产垫本也多,哪一样都比大庄稼多十余倍。再说,咱们菜区活茬紧,劳动力缺,忙的时候,哪家不缺工?雇不了长工,也得叫短工。没有劳动力和垫本,土地再多也不多收庄稼。”地多、劳动力不够用的社员郭兴旺说:“我家七口人,四个劳动力种18亩水地,14亩旱田还顾不过来,水地种成了旱田。再加上缺垫本,没技术,种点菜也是白菜不长心,菠菜高两寸。地里收的不够吃。年年得刨树疙瘩卖。”但是只要劳动力充足,地少也有办法。例如农民张永庭,五口人,一个半劳动力,只种三亩菜地。地虽然少,因为劳动力够用,垫本充足,每亩地一年收入300多元,全家生活也较富裕。党员郭凤泰,还用自己亲身经过的生动事实,说明了种菜和种大庄稼不一样,不但费工多,而且用工急,稍一误工,就要减产,甚至赔本。他说:“咱们常说节气不饶人,有的菜一误工就要少收,再不好就得赔本。拿栽白菜来说吧,谁都知道过了处暑的前后三天,怎么也长不好。要是劳动力不够用,谁也栽不应时。再拿我家今年(1952年)种的土豆说吧,因为缺工,垫本少,种得晚,夏天又误了一水,少锄了一遍,五亩地才收了700斤,刚够子种。”社员所举出的生动事实,都说明种菜收入多,不在土地多少,而在有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投资。可是菜区偏偏十分缺乏劳动力。白盆窑乡的农民,在单干的时候,浇水,卖菜,做杂活,处处都浪费着劳动力。一个壮劳动力,算起来只能种三亩多地。可是该乡一般贫农,一个劳动力就平均耕种三亩八分多地,中农一个劳动力平均耕重5亩6分地。一般中农雇不了长工,也要经常雇短工。连有些贫农忙的时候也有叫短工的。因为菜区劳动力缺,雇工的多,雇工工资也较高。一个长工从雨水到大雪干十个月的活,工资一般可收到三百五六十元。短工就更贵了,一般一天1元五,忙的时候2元多,还得管饭吃。该乡农民有一句话:“地要种不好,不如去卖短。”劳动力缺,工资高,就使得农民认清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在生产中的作用。经过讨论、算账,很多社员都说:劳动力才是“摇钱树”,光靠土地不行。

  又因为该乡在土地改革以后,各户耕种的土地数量也都相差不多(贫农一人合一亩六,中农一人合一亩八),土地分红不分红,影响收入不大。同时,社员们也考虑到,即使土地分红,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旧社会“好地一石粮”的地租。因此,最后社员们一致决定土地不分红,采用完全按劳动取酬的办法。

02

完全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公平合理

  现在,白盆窑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进行了建社以后第三年的年终分配试算。社员们不论中农还是贫农,无论地多的还是地少的,都说:“土地不分红,凭劳动吃饭,公平合理,治了懒汉。”社员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土地不分红,保证了一般中、贫农的收入比单干的时候都能增加,而且增加的很多。拿1953年来说,李宗和社,比建社以前增产40%多,社员收入平均增加了一倍半。只有单干的时候雇工的两户富裕中农,减少了收入。郭凤泰社,社员收入平均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两倍,没有一户减少收入的。拿1955年来说,根据该社年终分配试算的结果来看,由于全社各种作物比1954年增产四成,又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460亩,社员每户平均收入570元。新入社的96户社员中,有92户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收入,只有四户减少了收入,其中有两户是单干的时候雇长工有剥削的中农,一户是因为减少了一个“半劳动力”的贫农,一户是半商半农户。

  该社增加生产和增加社员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促使社员劳动积极性提高的重要原因,是实行了完全按劳取酬的办法。社员们常说:“土地不分红,治了懒汉虫。”意思是土地不分红,土地靠不上了,要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只有好好的劳动。事实正是如此。一些过去的懒汉或者很少劳动的人,入社以后,因为土地不分红,也积极劳动了。例如全乡有名的懒汉谢永海,过去常年浪荡着,愿干就干,愿歇就歇,够吃就算了。入社以后,靠土地不行了,结果一年也做了160多个劳动日。50多岁的老社员郭兆富,单干的时候,什么活也不干,就靠别人养活。入社以后,什么活都争着干起来了。一般社员,单干的时候,一年掐头去尾顶多干180天活。可是入社以后,许多社员都超过了200天。1953年,李宗和社平均每人干了256天活,郭凤泰社每人干了270天活。因为社员劳动积极,出工多,所以这两个社虽然在1953年将50多亩旱田改为菜地,劳动力并没有感到不足。这32户社员,在单干的时候,每年都要雇十来个长工。现在,一个工也不用雇了。

03

中农和孤寡老弱也积极入社

  曾经有人担心,土地不分红,会不会影响中农入社呢?会不会侵犯中农的利益呢?从白盆窑乡合作社的实践来看,是不会的。因为合作社既然能够保证他们增加收入,他们为什么不入社呢?怎么会侵犯他们的利益呢?根据1953年该社合并、扩大以前两个小社的统计,18户老中农社员当中,除了一户因为单干的时候雇工多,有剥削,入社以后减少了收入以外,其余17户,都增加了收入。1955年,全社新入社的56户中农社员中,也只有两户因为单干的时候雇工多,入社以后减少了收入,其余54户都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收入。中农社员并没有因为土地不分红感觉到对于自己不利。现在,全乡261户新、老中农已经有214户入了社,占总农户数的82%,如果按下中农和上中农来加以划分,已经有87%的下中农和70%的上中农入了社。预计再经过今冬明春在合作化运动中进行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还会有20多户中农入社。到那个时候,全乡就有90%以上的农户入社了。

  还有人说:土地不分红,一般中农有劳动力,积极劳动便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孤寡老弱怎么办呢?白盆窑乡合作社的事实证明,孤寡老弱入社以后,他们的收入和生活也用不着担心。白盆窑乡一共有孤寡老弱17户(共有26口人),其中12户是贫农,5户是下中农。现在,已经有七户贫农、三户下中农共有19口人入了社。这十户里面,只有两户(三口人)是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其余八户都能经常参加轻劳动。因为菜区轻活多,社里经常派他们去作“看水、改口子”、洗菜、整菜等轻活,也不少“挣分”。例如,70多岁的老社员熊万中只有一条腿,每天坐着“合粪稀”,轰牲口,一年就挣了150多个劳动日,收入250多元。根据该社1955年的分配试算的结果,8户能经常参加劳动的孤寡老弱,平均每户做了170个劳动日,每户可收入290元左右,都比入社以前增加了,生活没有困难;两户(三口人)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也都做了80个劳动日,每户可分130多元,如果再从合作社公益金里稍微补助一点,生活也就可以得到保证了。因此,有的社员对于孤寡老弱户开玩笑说:“露露面,给你三分半。再不够,公益金上凑。”意思是只要能干活,就给点轻活干,如果实在干不了,就养起来。当然,这些户也不是“白手”入社的,他们除了把85亩地交给社以外,还带来400多元的投资,这对社也是有好处的。社干部们说:“社外还没有入社的几户孤寡老弱,如果他们愿意的话,社里也准备包下来,使他们在合作社这个大家庭里好好地度过他们的晚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