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不仅仅是一个哲学的、历史的概念,也是无数人为之奋斗的生动历史实践,这两个字背后藏着无数人的信仰与热血。要写好这篇文章,除了文笔之外,还要感情。除了头脑的激情以外,还要激情的头脑。
在张黎执导的著名历史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问道,“我只知道我的权力被限制的死死的,谁来限制国会的权力呢?”,梁启超坚定地答道:“人民”。随后,袁世凯说出了他心底里最想说的话,“我只见过一个又一个的人,从没见过什么人民。”这句话是唯心主义最厉害的一句话,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最张狂的一句话。
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我又想到了这句话。攻击这句话是容易的,只要给它定性为历史虚无主义就可以了,可是要进一步说服人是很难的,原因就在于要真正找到人民。
人民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可以找到人民,通过人们的历史活动也可以找到人民。人民是建构出来的,“凡是我们做工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基础。”我们做工作,就是我们去生产生活实践,做工作这一过程,就是找到了人民,就是人民在做工作。做工作这一过程,立刻就使一种构建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做工作的人成了人民,被做工作的对象也成了我们的基础,也就是成为继续做工作的人民的一员。
为了说明人民在哪里寻找,人民是什么,首先要说明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了更明确地说明人是什么,马克思又说到,“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里,人的活动被赋予了人的存在实体。人的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他们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他们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生产活动。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也是生产关系。人是现实的人,是本身存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历史循环过程中的人。人是社会的人,是通过社会参与到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历史循环过程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能离开任何现实条件而生存。人也不是离群索居的产物,社会赋予了人的活动属性,离开了社会,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
人们怎样进行生产活动,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生产。既有的历史条件是如何产生的,也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我们认识人,不要只是从人的思想观念中去认识,而是要从“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认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通过生产活动与再生产活动的历史循环生产自身,生产人本身,这就是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含义。
人是被活动构建出来的,被自己的活动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那么人的这种社会活动是什么呢?这种社会活动就是实践活动,也就是劳动,这种劳动是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劳动,而不是在资本异化之下的异化劳动。
什么是实践活动?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句话,实践活动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这是在哲学层面上强调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感性的活动,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
为什么是感性对象性活动呢?因为“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是感性对象性的存在,就是因为人的对象不依赖于人本身而存在,人只有凭借感性的对象才能确证自己的生命,而确证自己生命过程的活动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感性对象性的存在物从事的是感性对象性活动。
这种感性对象性活动,反映在生产生活层面,也就是劳动。人为自己而劳动,体现着人的本质,在这样的关系中,这种对象性活动反映他本身的生命活动。人为资本而劳动,则其本身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体现着资本的意志。在这样的关系中,这种对象性活动完全不反映人本身的生命活动,人就丧失了自身。
人就是他们的实践活动,而他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一种生产劳动,这些都是贯通起来的。由此我们理解了人,也就可以理解人民。就可以通过历史活动找到人民,在已经生产出来的历史活动中找到人民。找到人民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从实践活动中寻找。而实践活动中以生产活动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劳动中寻找。我们可以从万里长城的遗迹中找到,从阿房宫的废墟中找到,从京杭大运河的河道古迹中找到,从三峡大坝的宏伟建筑中找到,从“两弹一星”升空的无数演算纸与实验设备中找到,从航空母舰的大洋航行曲线中找到,从一望无际的一亩亩杂交水稻的稻田中找到,从广袤无边的绿油油沙漠防护林中找到,从贯通全国的高速公路与铁路网络中找到,从航行天际的一条条飞行航线中找到。只要实践活动在,人的生命活动的体现就在,人民就在。人民如何创造历史,就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创造历史,进而创造自己。
人民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实践活动立刻就使人的社会关系属性发生了变化。使人民立刻彰显了出来,建构了出来。基于此,不要再去抽象地思考人民在哪里,人民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行动出来的。只要我们开始做工作,在这一刹那,人民就通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而涌现出来了,历史过程就因为人民的行动而发生改变了。但如果不做工作,不去参加社会生产实践,而仅仅是抽象地思考人民之所在,追根溯源人民这个词本身的含义,那是找不到人民的。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想,而在于干。
去哪里寻找人民?去我们的行动中去寻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