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不是厕所没人用,而是牛马没资格用

发布时间:2025-07-23 16:17:17

  7月20日晚,央视一则关于农村公厕的报道引发热议。

  山西稷山县,一年内用财政资金修建了23座农村公厕,总投资高达230.28万元。

  但当地不少村民表示:公厕修好了,却用不上。

  (1)多个公厕常年上锁;

  (2)村干部称“为方便打扫”“怕弄脏”;

  (3)真正开放的时机,只有一个——

  上级来视察。

  新闻一出,网络一片哗然。

  有人愤怒,有人无奈,也有人感到心酸:“我们真的离‘方便’两个字,还差一把锁。”

01

  不是群众素质不够,是服务意识还不够

  不少村干部的回应,让人哭笑不得:

  “村民素质有限,怕用坏了。”

  “平时没人打扫,就不让用。”

  听起来像是出于“管理考虑”,但换个角度看:

  那230多万到底是为了谁而花的?

  是为了方便群众?还是为了摆个样子、备个检查?

  群众不是不配用,而是被“暂时安排”在了服务的最后一环。

  公共设施本该以“可用”为基本标准,

  可现实却常常成了“可看”。

02

  公厕建起来了,但“最后一公里”没人干

  问题不是没有厕所,而是“管不好”。

  把基础设施建好,是第一步;

  把它用起来、管起来、常态化,是更关键的后半程。

   配有水、电、纸巾的“标准化”公厕,

   却没有明确的日常开放机制;

   村里没有配套保洁人员、维护安排,

   甚至连“谁来开锁”都是模糊的。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眼熟?

  就像你之前看到的新闻——

  领导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最后出力的却是环卫工人;

  口号响得震天响,但真要动手、扛活、出汗的,总是最底层的那群人。

  同样的逻辑,现在发生在厕所上——

  厕所修好了,领导汇报了,政绩立起来了;

  可门不开、水不通、没人管,“最后一公里”,就这样搁浅了。

  说到底,“建厕所”听起来宏大,“管厕所”却显得琐碎;

  但真正体现服务意识的,不是建得多漂亮,而是用得起、开得久、扫得勤。

  为群众服务,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体现在这点点滴滴的落实里。

03

  整改及时值得肯定,但也别只停在“出了事再处理”

  7月21日,稷山县委县政府迅速作出回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