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批评不是负能量,马屁才是

发布时间:2025-07-23 16:17:54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批评与阿谀奉承两种声音。有人认为批评是负能量,而马屁则能营造和谐氛围。

  实则不然,批评不是负能量,马屁才是真正腐蚀社会风气、阻碍进步的毒素,这从诸多历史典故中可见一斑。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广纳谏言,鼓励大臣们批评指正自己的过失。魏征便是其中一位敢于直言批评的大臣,他常常在朝堂之上毫不留情地指出李世民的错误。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修建宫殿,魏征严厉批评他此举劳民伤财,不符合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李世民虽一开始心中不悦,但冷静下来后,认识到魏征的批评是正确的,不仅停止了修建宫殿的计划,还对魏征更加敬重。

  正是因为有像魏征这样敢于批评的大臣,以及李世民对批评的接纳,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批评就像一面镜子,能让统治者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问题,从而改正错误,推动国家的发展。

  与之相反,周厉王是一个厌恶批评、喜欢听马屁的君主。他在位时,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劝他要关注百姓的疾苦,减轻赋税,可周厉王不仅不听,还派人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人批评他,就将其处死。

  在这种高压统治下,百姓敢怒不敢言,表面上一片“和谐”,实际上矛盾在不断积累。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奸臣,只会在周厉王面前歌功颂德,说一些好听的话来讨他欢心。最终,百姓忍无可忍,发动起义,武装攻入王宫,厉王仓皇出逃‌。

  马屁就像糖衣炮弹,虽然听起来悦耳,但却会让统治者陷入自我陶醉的虚幻之中,看不到潜在的危机,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北宋熙宁变法期间,邓绾以谄媚之术平步青云,面对同僚讥讽时,公然宣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此言道破千年权力场的暗面:当权者常将“马屁”视为必需品,而将批评视作负能量。

  然历史如镜,照见的真相恰恰相反,马屁是亡国之始,批评才是社稷之福。

  梁武帝梦见平定中原,佞臣朱异立时附会为“天下一统之兆”。当东魏叛将侯景来降,群臣皆言有诈,朱异却以“拒降恐绝归顺者之望”为由力劝接纳。结果侯景叛乱,建康城破,八十六岁的梁武帝竟被囚禁活活饿死于台城。一句马屁,断送一朝。

  马屁文化,犹如一株毒草,在专制的土壤中疯狂滋长,它腐蚀着社会的风气,阻碍着历史的进步。

  在专制统治下,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人或少数人手中。为了获取权力者的青睐,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许多人便选择了阿谀奉承这条路。

  晏子曾喻佞臣为“社鼠”——熏之恐焚社庙,灌之恐毁涂泥,终成痼疾。

  今日官场,赤裸裸的阿谀虽遭鄙夷,但一种更隐蔽的“批评式马屁”悄然蔓延。常见场景如:“领导,我提个意见——您太不顾身体了!您的健康是集体的财富啊!”此类言语表面是关切,实为精巧的奉承。

  但问题是,马屁能哄住领导,却哄不住现实。社会问题不会因为马屁而真正解决,社会矛盾也不会因为马屁而自行消亡。

  藏着的锈,会慢慢蚀穿铁架; 压着的火,早晚会烧穿台面。批评并非搅局,而是把“暗问题”摆到“明面上”,给思考留出缝隙,让理性钻进去,共识长出来 。

  权力天然趋近赞美而远离批评,恰似草木趋光。 一个社会的高度,正在于能否以制度守护“逆耳忠言”的空间,让马屁精失去市场。

  历史是面镜子,映照得清清楚楚。一个社会若主动屏蔽、甚至压制批评的声音,结局往往令人扼腕。

  当我们将批评标签化为"负能量"的倾向,尤其在涉及公共议题时,部分群体倾向于选择性忽视批评声音。这种回避态度反而导致问题积累,最终影响社会整体进步。 ‌

  真正的负能量从不是锐利的批评,而是那包裹蜜糖的虚无。它让周厉王仓皇出逃‌,让梁武帝饿死台城。唯有容得下批评的锋芒,一个团体乃至民族,才能在历史的风浪中稳舵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