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私论体现为各种观点,这些观点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这些观点由来已久,在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建立以来就存在了,以至于很多人视为天经地义。对这种观点的批判,要重新回到人的本性,我们之前已写过多篇文章,这里重新提到人的本性的认识,以历史唯物主义去批判人性自私论。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
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我们认识人,不要只是从人的思想观念中去认识,而是要从“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认识,也就是说,从“现实的个人”去认识。正如认识一个时代一样,不要看意识形态家对这个时代的观点阐述,而要看到这个时代本身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不能脱离人的活动把握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那不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应将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看作是人在已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4页)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不能与人的活动分离开来而单独考察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人与人为什么不同?归根结底就在于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比如生孩子这一生产活动,没生孩子的人与生孩子的人有很大差别,为什么?因为生孩子这一根据已有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创造的活动,就是同时改变自己,又改变外在环境。生孩子之后,不仅自己改变孩子,孩子也在改变自己。自己和孩子处于这种相互关系之中,相对的改变就是不断发生的。而这种相互关系的改变,是通过自己和对象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也就是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而改变的。一句话,造成没生孩子的人与生孩子的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的这些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些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开始,就是生育活动。
因此,人的本性,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他们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他们的活动所凸显出来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社会活动,本身就被合并理解为变革的实践,也就是说,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是基于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再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总结道,“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什么,就是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怎样生产,就是他们的这种社会活动,就是他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影响人的活动方式,进而通过活动方式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生产关系主要是财产所有制关系,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主要以生产资料为轴心,所以财产所有制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历史上,不同所有制形式社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氏族公社、奴隶制、封建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几种形态。体现了公有制逐渐解体,私有制逐渐发展兴盛的演进态势。
人对自己本性的认识,是一种反思的认知,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反思认知,也受到当下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潜在影响。比如,在私有制非常发达的社会,人就天然会将自私视为一种当然状态,并将这种自私的观念推及一切社会,殊不知,这本身就是受到私有制生产方式的潜在影响。而在原始氏族公社,由于人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社会内部不存在交换体系,就像家庭内部不存在买卖交换一样,因此,不存在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人的自私观念也就凸显不出来了,相反,人的公有观念就相对凸显出来了。因此,不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本性进行理解,那是有局限性的,是狭隘的。比如现在的商人为什么很难理解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就是因为生产方式有了变化,不通过生产方式的变化,不通过社会的变化,不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就很难去理解两者的不同。
总结而言,人的本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是“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经济学家中的“人性自私论”假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但在每个人为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的时候,社会的福利也将得到最大化。“经济学家是这样来表述这一点的: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务,为普遍利益服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全集》第46卷,第102页)这种观点只看到表面现象,是片面的分析,反映了观察者的静态的思维模式。
经济学家是从实际观察中得到这个结论的,但是对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仅仅进行了片面的分析。因为经济学家的假设前提,就是仅仅从客观对象方面去看待人性,而不是将人性看作是由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合并决定的。他们将特定社会形态中的人性当做永恒的人性,根本上就是忽略了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对人的本性的影响。
这种片面的原因,首先,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人确实基于利己心参与经济生活,生产者基于成本效益分析,不断缩减成本,不断增加收益,而交换者总是想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这背后确实是人的利己心在作祟。但是经济学家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在生产者的成本效益分析过程中,一定是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对他人有用的东西,不然他就卖不出去。商品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一个商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也就不会存在价值。而这种使用价值,是要对社会本身存在,而不是对商品生产者存在,这就是商品为社会所需要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利己心就让位于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持“人性自私”的经济学假设的经济学家片面的地方。
其次,在商品交换中,利己心也要建立在市场诚信、公平的基础之上,这种市场上的公平与诚信具有的社会属性与人的利己心是相对立的,如果不基于这样的基础,在这份利己心的驱使之下,人们的行为一定会逐渐导致市场失灵,并最终导致市场秩序的崩坏。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忽略的基本的前提,这些非利己的层面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说他们考虑到了,但是将这种非利己所造成的状态放在从属地位。
最后,极端的利己心会造成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注释同上)这就不会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了,反而会造成社会的衰落。生产者作为资本的承载者,基于无限增殖其私有资本的贪心,会使社会处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而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就是社会衰落的典型表现。因此,将这种利己心解释为人们行为的根源,是仅仅看到了这个过程的一面,没有全面地看到这个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他没有认识到,“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内容以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则是由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注释同上)作为这种社会条件典型的一种,就是社会的消费力。而随着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浮现,庞大的无消费能力的群体占据了社会整体,他们不能使社会本身进行有效的再生产与消费循环,这就是社会条件起作用的时候了。
私人利益不能解决这个社会条件的问题,反而是造成社会不能有效循环的最大障碍,因此,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私人利益,而是社会利益,私人利益是在社会利益的联系中生产出来的,是在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马克思详细地总结了这一过程,“总商品量,即总产品,无论是补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部分,还是代表剩余价值的部分,都必须卖掉。如果卖不掉,或者只卖掉一部分,或者卖掉时价格低于生产价格,那末,工人固然被剥削了,但是对资本家来说,这种剥削没有原样实现,这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完全不能实现,或者只是部分地实现,甚至资本也会部分或全部地损失掉。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册,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2-273页)
社会消费力是社会总体上的消费力,仅仅靠几个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无法完成社会的经济循环,资本家仅仅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更广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而全部社会的消费力主要是由工人阶级提供的,全部社会的劳动力与生产消费经济循环,也是由工人阶级来主要参与实现的,离开了哪一部分都不能完成,这就是社会利益对私人利益的决定之处,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那种简单的基于利己心就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从而使社会向好发展的观点的错误之处了。
三、诉诸动物本性的“人性自私论”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有观点认为,人是动物进化而来,人的自私来源于动物本性。他们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论证人的种种生物性存在,并在这种生物性存在意义上为人的自私行为做一种天然的辩护。《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就讲了人的基因控制人的行为,但把基因复制的行为解释为自私,就是资产阶级的理解了。
人是猿猴进化而来,这是由科学所证实的,但是人与作为祖先的动物的区别,涉及到对人本性的认识。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什么?是劳动,是有意识的感性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不是劳动,所以它们的行为不是实践,而只有人的活动才是实践。虽然人来源于动物,但是自人称为人的那一刻,我们就得将人与动物的联系彻底区别开来,这是一种质的变化。而试图希望从动物身上找到人的特点,或者说找到人的本性的,那都不是正确的结论。
如果仅仅认为人无法脱离动物的本性,那么一切社会科学,一切人文科学,都没有什么意义了。人一旦将自己的本性回归到动物身上,那也就彻底否定了人本身。韩生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是说那些不能称之为人的人才是猴子。自人进化为人开始,在实践活动上,在劳动过程中而逐渐产生的自我意识,早就与动物进行区别开来,怎么能再从猴子身上找寻本性呢?这种以生物学为挡箭牌的论证,还是要将动物的无意识行为变成人的自在自为的行为,还是要从“原始状态”、“动物本性”、“自然状态”等等中求诸对人本性的认识。这种观点一直不乏其人,马克思一直都批评过这种类似论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于那些要到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中去寻找人的自由历史的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的自由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么我们的自由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况且谁都知道,在森林中叫唤什么,森林就发出什么回声。还是让条顿原始森林保持宁静吧!”(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集》第1卷第5页。)在《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中,马克思对于那些研究起源而不注重现实的历史学派,提出了批判,“历史学派已把研究起源变成了自己的口号,它把自己对起源的爱好发展到了极端,以致要求船夫不在江河的干流上航行,而在江河的源头上航行。”(马克思:《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全集》第1卷第229页。)
这种诉诸源头的思维方式,其本质上还是权威论证,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方式,这种方式看不到联系和发展,看不到作为一个整体上人的本性的认识,只看到源头上的一些特征,将这些特征作为现在的人的本性,这是机械的、教条的认知方式。此外,这种试图在动物身上找寻人的本性的说法,就是彻底否认了人的本性,这条道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如果问他们人的本性是什么?他们就会说出一个根本信条,人的本性就是动物。动物的行为,在人身上都是可以体现出来的。这一信条,足以摧毁全部的人类文明历史。对于这种彻底否认人的本性的说法是不可取的。我们经过很多前人的努力,才将人作为劳动的人、思想的人给生产出来,而这些说法,要再将人拉回到动物身上,这显然非常荒谬!
他们以此为借口为人的自私行为找理由,根本上是混淆了人的自觉行为与动物的无意识行为。动物的行为,是一种偶合,人的行为,则是有意识的团结,是有意识的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动物虽然也生产自身,但是他们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产自身,它们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人则是相对地独立于自然之外,根本上就在于人可以通过劳动生产与再生产人所需要的生活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相对独立于大自然的循环系统,人的本性,也就是建立在这一社会关系属性上面。而这种社会关系属性,才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四、古典政治经济学将人的本质视为私有财产的“人性自私论”
自从亚当·斯密将一般劳动抽取出来作为财富的源泉开始,人的本质也就变成了生产的人,被异化为生产逻辑下的人。“李嘉图在他的书(地租)中说: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看到了巨大的财富产品是如何通过工业而生产出来的。工业的一般本质,是不依赖于土地而通过劳动这种要素体现出来的,体现为人的劳动作为财富的源泉,作为私有财产存在的本质因素。基于此,马克思一语点破,“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人,就是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但是这种劳动是作为异化劳动而体现出来的,根本上是对人的本质一种异化。对人本质的异化主要是通过四个层面来体现的,分别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最终是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这四种异化形式,都是作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的征现。最根本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马克思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点,“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4、56页)
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原则,表面上承认人,实际上则是通过私有财产的存在而彻底否定人。“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因为人本身已不再同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处于外部的紧张关系中,而是人本身成了私有财产的这种紧张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
亦即人本身分别作为私有财产一部分的承载者而处于相互对立中。私有财产被分为工资与资本而相互对立,作为这种私有财产关系的承载者的人,就始终处于工人以及资本家的地位而相互对立,人的本质完全丧失于工资以及资本之中,人仅仅作为私有财产意志的代表而存在。具体而言,工人为了满足其最低的生活资料,亦即工资而存在,并随着生活资料价格的波动而受影响。资本家成为以资本增殖为唯一使命的资本人格代表而存在,受到资本竞争运动的干扰。在工人及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对立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以工资和利润的对立为基本前提。这就是私有财产对人异化的具体过程,人的本质被置于私有财产的生产逻辑下而完全异化。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财产的理解,对私有财产所彰显的自由的理解,其根本就是把人视为异化劳动,而这是完全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这种异化一定会以自我扬弃的方式得到最终发展。这种扬弃的自觉性就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从对立走向矛盾。对立是私有财产的内部要素工资与资本还都保持独立的存在。而矛盾则是私有财产的内部要素互相斗争,势不两立,互相不能保持独立的存在。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无产与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在私有财产的运动走向矛盾的关系的时候,走向能动关系的时候,作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共产主义就出现了,人的本性也就逐渐摆脱异化向自身回归了。
五、“人性自私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体现
人性自私论,是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思想反映。在哲学上,其根本上反映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方式。仅仅是将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推广到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推广到人的一切社会形态中,那就是静态地观察人性,因此是一种机械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看不到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对人的本性的影响,看不到人的活动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本性的影响,因此,也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原始氏族公社中不存在自私自利的想法,难以理解特定时代中的白求恩精神与雷锋精神。
这种人性自私论,或者是只看见环境对人的绝对影响,从而否认人的活动对人的改变;或者是只强调自我影响,而拒绝承认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只强调一端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将环境与人的活动本身看做实践活动的认知方式,就是唯心主义的认知方式。
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人,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人。人保证自己的生存需求本身并不存在什么自私与无私的问题,这是作为自然的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是大自然直接为人类提供的原料,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大自然的原料库下直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大自然天然就是他的养料,不存在什么自私与无私的观念问题。将人满足自己生存需求的活动作为人的自私观念的体现,这就是过于看重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活动方式,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知方式。
结语
在原始氏族公社解体之后,私有关系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氏族公社的原始记忆早已在人的基因记忆中逐渐模糊,而公社解体以来私有关系随着奴隶制、封建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浩浩荡荡的不断发展,使私有制早已占据了人的内心,刻在了一切有文字可以书写的地方。而那段舒服怡然的原始社会的无私时光,恐怕只有到生产力极度发达,“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及人的异化得到克服,人的本性得到回归的时候,才能再次见到了,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