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北方绿色氢谷”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5-07-29 21:11:20

原标题:吉林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北方绿色氢谷”新名片

5月29日,长春红旗街,全国首列氢能源文旅有轨列车亮相,内置氢能动力系统,运行过程零碳排放,成为长春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月15日,吉林洮南,上海电气洮南绿色甲醇项目投产,一期5万吨绿醇项目产出第一桶绿色甲醇,将通过预定路径出口海外,实现国内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项目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闭环。

7月26日,吉林大安,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创下4个“世界之最”。

……

一场深刻的绿色能源变革正在吉林大地发生着。

以绿为底:风光资源到绿色能源的蝶变

吉林西部,广袤的松嫩平原不仅孕育了肥沃的黑土地,更蕴藏着丰富的“风光”资源。这里年均有效风力发电达3000小时,光伏发电1500小时,为发展风电光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吉林充分运用自然优势,统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在黑土地上书写绿色能源新答卷,截至5月底,全省风光发电装机2300万千瓦。

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中控室里,风光资源变为绿色能源的过程清晰可见。几天前,吉林第一桶绿氨就在这里产出。国家电投大安项目总指挥宋树林介绍:“我们的项目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性投产的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它的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规模、固态储氢的规模都是全球最大的。项目通过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实现了从电到氢,再到氨的全产业链的管理。”

该项目配套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规划年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约23万吨,相当于50万户家庭每年所使用电力产生的碳排放。

在洮南,上海电气绿色甲醇项目已产出首批绿色甲醇,这是行业内首次实现“风电制氢 生物质气化”双路径耦合技术大规模生产的绿色甲醇。生物质和风电等新能源的参与,使每吨甲醇的碳排放降低65%。上海电气洮南绿源燃料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杨国祥形象地比喻:“按照每台家用轿车年碳排量2.3吨计算,5万吨绿色甲醇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5万人一年不开车。”

首期的5万吨绿色甲醇将于8月末在上海完成加注仪式,登上法国达飞集装箱班轮,成为国际航运业的脱碳燃料。

已投产的项目正摩拳擦掌,更多新能源项目在如火如荼建设。

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产。项目投运后,平均每年可提供1.8亿度清洁电能,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万吨。

还有在建的中能建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船风电吉林白城通榆十花道一期风电项目、中能建投通榆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背后,是我省对新能源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从风光到绿电,再从绿电转变为绿氢、绿氨、绿醇,我省产业结构更加多元,能源价值节节攀升。

机制创新:“绿电 消纳”的吉林方案

绿电消纳一度是困扰新能源企业的难题。激增的装机量与消纳能力之间的平衡,是新能源变现的障碍,也是制约新能源企业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吉林落实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打造绿电消纳的吉林方案。

从新能源政策文件试行,到《“绿电 消纳”项目全流程操作案例指南》制定;从省能源局统一规划到各市州自主下达指标、出具支持意见……创新的“绿电 消纳”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适配方案。

增量配电网让新能源项目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全力打造园区绿色可靠供电价格洼地。

单独建设输电通道成本大?“风火打捆”模式下,绿电与火电通过统一输电通道联合送出,大大降低企业成本,还能保障电力持续稳定供应。

新能源直供简化电力交易环节,让新能源企业与用电方直接对接。用电方降低用电成本,新能源企业加快绿电消纳,实现双赢。

同时,吉林省坚持机制创新策动,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现货“1 7”规则体系,升级电力交易平台,组织开展“源网荷储”短期交易,以价格信号刺激负荷侧响应,释放新能源消纳潜能。

满满的诚意,收获了投资者的青睐,截至6月底,全省能源领域完成投资4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13%。

谈起中能建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为何落地松原前郭尔罗斯,中能建松原公司副总经理李昌伦说:“我们当初聚焦松原,核心在于其拥有丰沛风光资源提供绿色动能、优良营商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显著产业集聚效应加速协同、便捷交通保障物资流通等综合优势。同时,这里有坚实的产业政策体系,加之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主动赋能,既坚定了我们扎根的信念,也成为项目落子的关键引擎。”据了解,产业园预计9月底建成投产,规划建设年产22万吨绿氨装置及2万吨绿醇装置,全部达产后预估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有望成为区域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全链布局:单一项目到集群崛起

新能源产业发展,助推我省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在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风电叶片生产车间,身穿防护服的技术工人在仔细地铺层、喷胶、合模……一个长百米左右的风电叶片正逐渐成型。

而在总装车间,机械臂按既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运作着,组装着风机的大脑——风力发电机组。

这片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上,中车集团旗下四家公司比邻而居,产品包括智能叶片、电机、控制系统、机舱总成、塔筒等,涵盖了整个发电系统所有组成部分。

据松原基地总装车间设备管理工程师王加军介绍,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作为全产业链园区,业主在园区中可以一次性购置一台风机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运输至场地进项安装。对项目招标、整个风电机组供货具备非常大的优势。

在吉林,像这样因新能源产业聚在一起、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产业园区越来越多。风电叶片生产车间附近,物流运输业配套服务齐全;绿电生产企业周边,电站建设运维设施完备……一条条产业链加速形成。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议指出,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把结构单一的“二人转”变成多业并举的“众人行”。

从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到绿电生产,再到氢氨醇合成、储能、化工等应用,吉林正以绿电产业园为载体,推动能源、制造、交通、农业等多领域融合,形成“绿氢 ”发展模式。这种“全链条布局、多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使吉林从单一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向“装备制造-绿电转化-应用创新”的生态型产业高地转型,为吉林高质量发展贡献澎湃动能。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丛鹂锐 文/视频

图片 蒋盛松

后期 王禹

部分视频素材由采访对象提供

初审: 赵鹏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