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重磅!人身险预定利率再度下调,多家头部险企火速跟进

发布时间:2025-07-26 18:11:06

原标题:重磅!人身险预定利率再度下调,多家头部险企火速跟进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了最新一期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1.99%。这意味着,自今年监管部门启动的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正式触发。行业人士预测,大概率在8月31日前,市场将完成现有产品的切换与停售。

根据记者梳理,此轮下调影响范围广泛,涉及普通型人身险、分红险、万能险三大主力险种: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由2.5%下调至2.0%;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由2.0%调整为1.75%;万能险保底利率则从1.5%下调至1.0%。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头部险企已率先启动应对方案,部分产品停售公告已挂上官网,其他公司也在陆续跟进。

靴子落地,预定利率下调机制首次正式启动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动态调整机制细则。由中保协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根据《动态调整机制通知》,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反之则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

而今年一季度发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年初的2.34%下降21个基点。这一数值与当前2.5%的预定利率上限相比,差值达到37个基点,已连续两个季度超过25个基点的调整阈值。由此,2024年初确立的“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正式被触发。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一期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在监管窗口指导和产品迭代要求下,险企将在8月31日前陆续完成产品切换,现有高利率产品将迎来停售潮。

据了解,此次下调涵盖三大类主流人身险产品: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将从2.5%降至2.0%,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由2.0%调整为1.75%,而万能险保底利率也将从1.5%降至1.0%。这是一次系统性、幅度较大的调整,市场利率的持续走低,决定了这次调整来得不可避免。

目前,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在内的头部险企已陆续发布产品停售或替代计划。某大型险企中后台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在研究值公布前就已经在启动备案准备,产品条款和精算假设全面更新。按照监管节奏,8月底前必须完成清库。”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作为寿险产品定价锚点的预定利率,其下调背后代表的不仅是利率环境的变化,更是保险行业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的深层调整。

定价逻辑重构,投资回报承压

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只是给客户的收益预期,更是公司计算保费和未来责任准备金的重要依据。它像一把标尺,决定着客户支出的多少,也影响着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两端的匹配策略。

“过去,预定利率在2.5%的条件下,重疾险、终身寿险、年金等产品的价格相对友好。但现在一旦降到2.0%,同一保障水平的产品价格可能上涨10%以上。”河南一位寿险公司人士王琳(化名)坦言,“尤其对主打保障的长期险,影响非常显著。”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本轮预定利率调整机制中,核心参考的是三大市场利率指标: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以来,这三项指标持续下行——5年期LPR自5月起从3.6%降至3.5%,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1.3%,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已长时间运行在2%以下。“预定利率研究值是根据一套综合模型测算的,核心就是体现当前市场投资回报的现实情况。”王琳对记者说。

在此背景下,险企资产端压力加剧,传统依靠长久期固收产品支撑负债端承诺收益的路径已经难以为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预定利率的下调尽管让客户少了些回报,但从行业角度看,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倒逼寿险公司走向产品价值转型的一步。

客户感知明显:保费贵了,收益少了

对消费者而言,本轮预定利率下调最大的直接影响,就是“保费贵了、收益少了”。尤其是保障型产品和储蓄类产品,价格和吸引力的变化几乎是立竿见影。

“我昨天还接了三个电话,客户问是不是马上就不能买‘老产品’了。”在郑州工作的资深保险经纪人张岩(化名)告诉记者,“像我们卖得好的增额终身寿险,客户原本看中的就是锁定利率和复利增长,2.5%和2.0%的区别看起来只有0.5个百分点,但20年下来收益差距很大。”

更重要的是,重疾险、寿险等长期保障产品的定价也受此影响。“以前某款重疾险每年保费可能只要5000块钱,现在新定价后可能涨到六七千。”张岩表示,“而且客户感知很强,马上有人犹豫要不要先锁个老版本。”

另一方面,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保险公司面临双重难题:一方面要控制定价风险,另一方面又要维持销售动能。“我们正在重新打包产品,调整宣传话术,但毫无疑问,新的产品更难卖。”河南一位国有险企分支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已有一波消费者抢搭3%利率产品末班车的情况。这次2.0%的节点,又会否引发新一轮抢购潮?目前已有迹象显示部分代理人开始加紧推广,市场出现窗口期效应。

押注分红险,谨慎应对调整期

面对利率下行的现实,保险公司在产品策略上的调整已经悄然展开。一种普遍的趋势是:从传统储蓄型向分红型过渡,试图用更灵活的收益预期来缓解销售压力。

“我们新一批产品重点是分红险,虽然保证收益率下调到1.75%,但分红部分可以拉开梯度,也有助于吸引高净值客户。”王琳向记者表示,这类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不完全刚性”,可以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灵活调整红利分配。

不过,分红险能否真正成为主力,还有待观察。业内人士指出,分红险对客户教育门槛较高,收益的非确定性也可能带来争议。“客户愿不愿意接受这类‘不保底’的产品,是一个问题。”张岩直言,“我们一线销售也在观望,到底客户愿意接受浮动收益,还是干脆选择银行理财或其他替代产品。”

除产品策略外,险企在资产配置、销售队伍培训、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在同步发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慢变量主导”的阶段,单纯靠产品吸引力已无法撬动规模,需要更长线、更规范的客户经营。

“未来几年,随着市场利率继续波动,预定利率还会动态调整,行业必须适应一种更理性、更可持续的节奏。”一监管部门人士曾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