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湖南长沙的网友求助帖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据《上游新闻》7月22日报道,该网友声称自己从未前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却离奇收到该院开具的精神类药物发票,犹如一记晴天霹雳,令其措手不及。
这位女士向记者透露,7月19日,她的支付宝突然弹出一条来自湘雅二医院的电子发票信息,显示一种名为“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的药物被开出,数量高达126粒,总金额1420.47元,支付方式标注为微信支付。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坚称自己既未挂号,也未踏足医院半步,这张发票宛如凭空出现的幽灵,令她既惊且怒。
“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并非普通药物,而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处方药,属于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物。
记者随后咨询了另外两家三甲医院医学心理科,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此类药物必须由患者本人亲自挂号,经专业心理医生面对面诊断后,确认符合用药指征方可开具。
任何绕过这一流程的行为,无异于在医疗安全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
随着事件发酵,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该女士经多方查证后获悉,竟有一名龙姓男子冒充其丈夫,以“代开药”之名行违规操作之实。这一发现令人不寒而栗,若精神类药物能如此轻易被冒领,患者的用药安全与隐私权将何以为继?
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公众的质疑声浪此起彼伏:医院审核流程是否存在漏洞?冒名者如何突破重重关卡?涉事环节中是否有人玩忽职守?
我们呼吁警方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彻查此事,不走过场、不徇私情,还受害者以公道,给社会一个掷地有声的交代。
医疗安全无小事,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此案不仅关乎一位女士的权益,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医疗管理体系亟待修补的裂缝。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