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不复南明旧事”:严谨历史不是游戏选题夹带私货的素材库

发布时间:2025-07-26 17:20:00

  最近《明末•渊虚之羽》这款游戏引起了诸多争议,不少玩家指责这款游戏“挂羊头卖狗肉”,夹带私货。尽管以明末乱世为框架,但剧情存在魔改历史,全程未出现清军势力,模糊时代矛盾,引发逻辑混乱和价值观争议。笔者并没有玩过这款游戏,也只是在知乎等平台浏览过相关的话题;但笔者最近在重读《南明史》,想谈一谈“不复南明旧事”这一口号。

  “不复南明旧事”这一表述,实际上是人们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对明末清初历史叙事特点所作的概括,而当时并无此特定说法。

  这一概括最早可追溯至 1944 年 3 月 19 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载的署名宗顾的文章《三百年前》。文章指出:

  “尽管农民所具有的特质使得这些起义存在诸多弱点,但在反抗封建专制以及外族侵略的斗争中,当时的农民大众展现出极其英勇高贵的品质。然而我们发现,起初在北方,封建统治者(以洪承畴、吴三桂为代表)与外族兵力相互勾结,残酷镇压农民大众;后来在南方,农民起义的力量虽实际上协助了偏安的南明政府抵抗外族与汉奸,却未得到南明政府的信任。最终,农民起义彻底失败,明朝也随之完全灭亡。而明朝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但农民的力量却在满清统治之下再次崛起,加速了满清的崩溃。—— 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在回顾三百年前的历史时,应从传统历史学家的遮蔽中揭示出来的重要内容吗?”

  我党当年通过多种途径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歌颂农民英雄的英勇抗争,表达对满清侵略者的强烈愤恨之情。

  由此可知,这一历史叙事是服务于当时现实斗争的需求。当日军铁蹄踏碎卢沟晓月,山河破碎之际,那三百年未散的南明覆灭阴霾骤然重现:内耗纷争,外敌渔利,终至神州陆沉。历史以其冷酷逻辑昭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唯有超越歧见、勠力同心,方能避免文明覆灭的深渊。

  南明之殇,其痛彻骨髓处,在于内部团结基石的彻底崩解。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本应是各路力量同仇敌忾的起点,南明朝廷却奉行“联虏平寇”的饮鸩止渴之策。从弘光朝廷幻想借清军剿灭李自成,到孙可望因权欲膨胀悍然降清,献上云贵山川地理图,致使清军长驱直入;从郑成功用兵失措,仓促败逃,留下张煌言孤悬长江,进退失据;再到夔东十三家义军孤悬荆襄,粮尽援绝仍死守抗清十余年,而永历朝廷却困守滇边无力策应——南明势力间信任的堤坝早已被私欲的洪流冲垮。即便有如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辉煌战果,亦因内部掣肘而功败垂成。这盘散沙般的抵抗,终被清军铁骑逐一碾碎。南明血泪史如明镜高悬:内耗不止,则御侮无力;分裂横行,则覆亡必至。

  抗战烽烟中,“不复南明旧事”从历史回响升华为全民族的现实叙事。当日军兵锋直指华北,蒋介石仍坐镇西安督剿红军,这一幕与南明“攘外必先安内”的旧剧何其相似。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前放下十年血仇。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最早的《论持久战》单行本,扉页上,毛泽东用他独特的字体,写下了25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国共合作筑起的血肉长城,使中国避免了南明式的速亡悲剧。这一共识更重塑了历史评价的标尺:曾被清廷污为“流寇”的李定国、郑成功,跃升为反抗民族压迫的巍峨丰碑;史可法死守扬州的事迹从清初讳莫如深,到抗战时被广泛传颂以激励士气;史家顾诚重新发掘姜瓖大同反正的意义,誉之为“北方民众反抗暴政精神的壮烈”。历史真相在民族觉醒中更加清晰,血泪教训终凝成救亡图存的鉴照。

  “不复南明旧事”这一口号揭示了:当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一切内部歧见必须让位于文明存续的根本大义。南明官僚集团为维护阶级特权,竟不惜联合异族镇压民众起义;满洲贵族以“为明复仇”之名行征服之实,其“剃发易服”、“扬州十日”的暴政,彻底暴露了民族压迫的本质,这样严酷的压迫是由上对下普适的,逐渐连八旗兵都开始不满于满洲少数封建贵族的统治,试图在吴三桂手中救出并拥立永历这个汉人皇帝。抗战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正是对这一双重历史教训的超越。它不仅是军事同盟,更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当革命党人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南明记忆成为民族觉醒的悲怆序曲;而当全民族高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旗帜,便标志着现代民族意识在血火中的成熟。一盘散沙由此凝聚为钢铁磐石,古老文明在至暗时刻迸发出惊世伟力。

  近代对于南明的认知已经突破了清廷所塑造的朝代更迭观念,融入了民族独立与民族自治的理念,从而推动了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进步。这种评价标准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时期。该怎么读“南明故事”呢?毛主席于1941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民族败类。”南明悲剧的根源,深植于明末权贵集团对内盘剥镇压、对外懦弱妥协的双重腐朽,与满洲征服者野蛮残暴的统治逻辑之中。今日中华崛起之路,仍需时刻警惕一些历史幽灵的借尸还魂:外部势力的分化渗透无孔不入,内部某些狭隘利益集团或地域主义的暗流以及投降媚外的遗老遗少,仍可能侵蚀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当此百年变局,我们更需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真正的团结不是无原则的苟合,而是基于共同命运与正义价值的坚实认同。

  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重读《南明史》:分裂是覆灭之始,团结乃重生之基。今日神州大地,五十六个民族早已在共同奋斗中血脉交融,南明旧事或已尘封,然其中昭示的团结信念历久弥新。唯有永续抗战熔铸的民族精魂,筑牢命运与共的精神长城,方能让中华巨轮在时代惊涛中破浪前行。

  历史已作出庄严宣判:一个坚守团结的民族,必能穿越一切狂风骤雨;而重蹈分裂覆辙者,终将被抛入历史的废墟。这血写的真理,当为万世警钟。(此处也正告意图分裂中国台湾的“逆流”们)

  所以说,明末到南明是一段复杂的历史,而非轻佻解构或夹带私货的素材库。游戏作为塑造集体记忆的新媒介,其选题与叙事尤需心怀敬畏,慎之又慎,切莫让严肃历史在轻慢中失真。

  *作者:嗣文,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双峰县青联委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