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我们曾走过一条路。
它并不宽敞,也不光滑。山陡、沟深,走起来辛苦,有时要绕远,有时要上坡。可那是我们自己的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靠双手打下的。
那条路没有什么捷径,却始终有方向。
那条路没有太多花哨,却踏实。
那条路的每一段都刻着一个名字:人民。
后来,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站到了河边。
岸的对面依然是希望,依然是我们要去的远方。可这一次,不是沿着山路走,而是有人说:“不如直接过河,摸着石头过去。”
这话一出,许多人跟着点头:“是啊,有水就趟水,慢总比不走强。”
于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了方法,也成了口号,后来竟成了共识,甚至是信仰。
再后来,连那条老路,也被逐渐遗忘了。
曾经的山路口,被人封了起来,说“已经过时”;
曾经的经验,被打上“僵化”、“不适应”的标签;
曾经的名字,也变得“难以启齿”。
“我们要看现实问题,要向前看。”他们说。
可什么是现实?
绕山而行,是现实;
涉水前行,也是现实。
只是我们选择了哪一条。
我们不是没有路,是选择了另一条。
我们不是不会走,是更倾向“摸着走”。
我们以为水里可以走得更快,结果却在石头之间兜兜转转,方向一再偏移。
也不是没人回头看那条老路。
有人说:“那里我们走过,虽然慢些,但稳。”
有人说:“那里不怕水急,不靠运气。”
还有人说:“那是属于我们的路径,不能轻易丢。”
可他们的声音很小,很快被淹没在人群的讨论和喧嚣中。
因为大多数人更在意:
今天有没有石头可踩?
这个季度是不是稳住了?
是否还能继续“创新探索”?
我们反复在河中加固支架,研究水文,甚至引进模型,打造出一套水中前行的“体系”,却不再去问:
我们要去哪里?那条老路,真的走不通了吗?
那条老路上,有一些词语。
比如“公”,比如“集体”,比如“自力更生”,比如“为人民服务”。
这些词,在今天的语境下,似乎“过于理想化”“不够市场化”“难以落地”。但那时,它们指明了方向,划清了界限,也凝聚了人心。
是的,那条路难走。
但难走的,不是路,是我们如今的心态。
走山路,得仰望星空,也得脚踏实地。
山再高,路在脚下,靠的是坚定与共识。
而如今,我们更倾向设计路径、更善于构建理论,却少了那份“为了谁、依靠谁、走向哪”的初心。
我们不是不能回去走那条老路,而是太多人不愿意提起。
因为提起它,就意味着要重新审视当下的选择;
就意味着不能再用“灵活”“过渡”“探索”来搪塞问题;
就意味着有人要面对过去的“决断”和“拐点”。
可路,终究是要走的。
不走的人,只能原地打转,或被水冲走。
走错路的人,越走越远;
只有走对方向的人,哪怕慢,也会抵达。
尾声:别再回避那条路
老路不等于退路,绕远不等于落后。
真正的进步,不是对过往的切割,而是对方向的坚守。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站在岔路口,
不妨停下来问一句:
那条老路,真的走不通了吗?
还是我们,早已忘了怎么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