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我们站在板凳上,却忘了方向

发布时间:2025-07-26 16:16:02

  那时候我们说,要过河。

  彼岸不远,但水深流急。没有桥,也没有船,于是有人提议:“不如摸着石头过河。”话音刚落,岸上的人便跟着点头:“是啊,先过去再说。”

  那是一个被称作“务实”的时刻。

  于是,我们下了水。有人小心翼翼,探脚试路;有人跌跌撞撞,被水一冲就不见了;还有人踩到一块石头,就高喊:“找到了!方向对了!”于是身后的人便一股脑往那里涌。

  为了不被水冲走,有人搬来了一张板凳,说:“站在上面更稳,视野更好。”板凳起初是临时用的,是工具。可慢慢地,它成了依赖,成了习惯,甚至成了信仰。

  “有了这板凳,我们就能稳步前进。”

  “有了这板凳,我们就不会走错方向。”

  谁还记得我们当初是为了什么下水的?

  是为了“摸石头”吗?还是为了“过河”?

  时间久了,那些曾经在水中摸索的人,有些上了岸,有些还在途中,还有更多人,困在了板凳周围——不是因为板凳不好,而是我们不再前行了。

  板凳上站着的人,讲起了“路径”,绘起了“模型”,甚至将板凳的形状、尺寸、颜色,都总结成一套经验,奉为圭臬。

  “不能随便换凳子。”

  “不能轻易改姿势。”

  “要尊重历史,要延续板凳思维。”

  可这原本只是临时支撑。

  那时我们没有桥,只能摸索;现在我们该问的,不是“板凳还稳不稳”,而是:

  我们走到哪儿了?我们还在往彼岸走吗?

  板凳不是错,错的是停在板凳上不再挪步。

  它不是方向,而是阶段性手段;

  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的一种延伸。

  可太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它带来的“稳”,却忘了那份“走”的勇气。我们开始用板凳解释一切,用板凳遮蔽问题,用板凳回答所有的“不确定”。

  有人在水里挣扎时,被告知“要相信这板凳”;

  有人质疑方向时,被劝“别破坏稳定”;

  有人想再摸一摸石头,却被说“不合时宜”。

  而那块最初被我们称作“经验”的板凳,早已泡在水里太久,木头发涨,钉子松动,表面看上去还坚实,其实里面早已有了裂痕。

  回望过去,我们曾走过泥泞的山路。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桥,靠的是一双双脚和一颗颗心。

  他们不讲“策略”,讲的是信仰;

  他们不讲“增长”,讲的是公平;

  他们不问“我能得什么”,而是“人民要什么”。

  我们以为那段岁月太苦,却没看到,它留下的是方向感,是目的性,是“为什么出发”。

  而如今,我们站在板凳上久了,视野却变得模糊。

  不是因为水更深,而是我们再没试图下水,没再摸过石头。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张板凳曾有它的价值。

  它帮人看得更远,也让人暂时站稳。

  但它不该是终点。

  它不该成为“思想的高地”,不该变成“路线的核心”,更不该成为一个“不能触碰”的图腾。

  如果我们已经走上了更宽的路,就该问:

  我们是否还需要这张板凳?

  我们是否该再试一次,去找真正的石头,甚至去架桥?

  真正的前行,不是“站得更稳”,而是“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一张板凳撑不了时代的全部重量,

  一个方法解释不了所有的问题,

  一套路径承载不了整个未来的方向。

  真正的力量,来自不断探路、不断质疑、不断实践。

  也许我们还会犯错,也许前方依旧汹涌,

  但比起“站着不动”,

  愿我们仍有再次下水的勇气,仍记得最初为何出发。

  因为,站得再高,也不能代替方向;

  而走得再慢,只要方向对,就不会迷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