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特朗普就是特朗普。这位老兄最近对中国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全世界都闪得不轻。最尴尬的当属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这位兴冲冲跑到白宫表忠心的“反华急先锋”,周二结结实实碰了一鼻子灰。
一、特朗普突然成了白宫"对华温和派"?
7月22日当马科斯对特朗普声情并茂地说出“我们最强大的伙伴一直是美国”时,特朗普突然打断:“我不介意菲律宾和中国处好关系,因为我们和中国处得也不错。”现场记者清楚地拍到,菲律宾总统的笑容瞬间凝固。
更绝的是特朗普后面的话:“让菲律宾再次伟大!你想和中国打交道就打,我完全不担心。”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拿反华当投名状,你们爱咋咋地!要知道,过去半年马科斯政府可是在南海冲在最前面的“反华马前卒”,现在主子突然撤梯子,马尼拉怕是要连夜开会改剧本。
第二天的7月23日,特朗普在华盛顿人工智能(AI)峰会上的表态,再次搅动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神经。特朗普直言“我们与中国相处得很好”,更以“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华”的模糊时间表,为中美互动注入新的变量。
这出戏只是特朗普对华政策“变脸”的冰山一角。
最近美媒集体发现个怪现象:那个曾经高喊“中国偷走美国工作”的特朗普,突然成了白宫“对华温和派”——
悄悄放行英伟达对华出售AI芯片;准备推迟8月12日对华145%关税大限; 公开称赞中国管控芬太尼“帮了大忙”;至少5次公开暗示期待访华。
《纽约时报》直接刊发标题党文章:《特朗普正背叛对华鹰派》。彭博社则发现个讽刺对比:当特朗普对欧盟日本举起关税大棒时,唯独对中国网开一面。
二、特朗普为何突然“爱上中国”?
三个关键原因浮出水面:
1、中国反制打到七寸了。福特汽车停产、雷神公司断供、医疗设备涨价...4月对华加税后,美国企业哀鸿遍野。用美媒话说:“特朗普团队原以为中国会屈服,没想到北京反手就是个王炸。”
特别是中国稀土管制令,直接让五角大楼跳脚——F-35战机70%的稀土来自中国。特朗普特意提到“稀土磁体正以创纪录的数量从中国运来”,这可不是在夸中国,而是在暗示——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2、商人总统满脑子都是“生意经”。比起拜登热衷的意识形态斗争,特朗普满脑子都是“生意经”:芬太尼问题要中国配合;万亿基建需要中国钢材;竞选连任得靠股市繁荣。美国商务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美贸易额虽较峰值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800亿美元高位,中国连续18年稳居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更关键的是,美国企业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刚性需求”并未消解——从芯片制造设备到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从农产品进口到高端制造合作,中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深度绑定。
3、“全面脱钩”将导致美国出现难以承受的困境。特朗普团队近期内部评估显示,强行推动“全面脱钩”将导致美国GDP在2026年前损失1.2个百分点,这与其“振兴美国经济”的核心承诺直接冲突。《华尔街日报》算过账:全面对华脱钩会让美股暴跌30%,这个代价特朗普绝对不愿付。因此,“与中国相处得很好”的表态,实质是为后续经贸谈判预留弹性空间。
三、特朗普的"访华计划",藏着什么算计?
最近,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被问及“是否计划访问中国”时,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稍微有一点远,但也不会太远。”
中国外交部在6月30日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关于93阅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具体安排“暂无信息提供”。这一表态既未确认特朗普受邀,也未完全关闭可能性,反映出中方对美方的战略试探性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国新办此前已公布纪念活动邀请名单,但未提及特朗普,暗示其是否在受邀名单中仍存变数。
特朗普表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华”的模糊表述,实则暗含清晰的时间逻辑。
1、从美国内阻力和盟友关系的反应看,近期出访需要谨慎权衡。目前特朗普政府内的鹰派官员明确反对“对华过度接触”,认为参加93阅兵可能被解读为“战略示弱”。此外,共和党保守派担忧此参加93阅兵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威慑力”,特朗普需在“外交突破”与“基本盘稳固”间谨慎权衡,在“对华缓和”与“维护盟友同盟”间找到平衡点,难度较大。
2、从中美互动节奏看,需要“铺垫性互动”化解分歧。尽管特朗普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两国在科技竞争(如半导体出口管制)、地缘博弈(南海、台海)等领域的矛盾并未消弭。近期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财政部长贝森特等鹰派官员频繁发声,暗示访华需以“具体成果”为条件。目前中美在半导体出口管制、台海问题等核心议题上仍存在根本分歧。特朗普参加9月初访华的条件不太成熟。
3、从美国政治周期看,2025年四季度是“黄金窗口”。一般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通常会在年中完成内阁组建与政策磨合,四季度进入“中期政策宣示期”(为2026年国会中期选举造势)。此时安排对华访问,既能展示“外交成果”以巩固基本盘,又能为2026年的国内议程(如财政预算、医保改革)转移矛盾焦点。
因此,外媒分析认为,中美双方大概率会在2025年三季度通过商贸谈判、气候对话等“低敏感领域”先行接触,为元首会晤积累互信后,特朗普访华最可能的时间窗口是2025年第四季度,具体时间将取决于年底前中美互动进展与国际局势演变。
四、千万别被表象迷惑
有三点必须清醒:
1、善变是特朗普最大的不变。2018年贸易战时,他刚说完“和习主席是好朋友”,转头就加征关税。这次软化可能只是战术调整。
2、美国对华遏制本质未变。即便特朗普暂时收手,国会两院的反华法案仍在推进,芯片禁令大多数仍在生效。
3、中国实力才是硬道理。从稀土管制到新能源技术,中国手握的王牌比2018年多得多。外交部说得好:“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特朗普的“示好”表态,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将重回“蜜月期”,反而预示着两国博弈进入更复杂的“竞合常态化”阶段。
竞争仍是主线,但“底线管控”将成为共识。 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矛盾——“遏制中国崛起”与“依赖中国市场”的冲突,短期内无法解决。未来,双方在科技(AI、量子计算)、产业链(新能源、生物医药)、规则(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竞争将持续加剧,但像2018年贸易战、“芯片法案”式的全面对抗将减少。双方更可能通过“小院高墙”(有限技术封锁)与“局部合作”(气候、公共卫生)的组合,实现“斗而不破”。
中国的战略定力决定博弈上限。 面对美国的“选择性接触”,中国需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一方面,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扩大开放,用市场潜力与产业链优势吸引国际资本;另一方面,在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南海主权)上寸步不让,通过军事现代化与区域合作(RCEP、金砖机制)构建“反干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美国设局、中国接招”的被动局面。
总之,特朗普的“示好”表态,本质是大国博弈中“现实政治”的又一次演绎。它既非“对华软弱”的转向,亦非“合作取代竞争”的宣言,而是美国在实力相对下降背景下,对“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策略调整。
因此,目前能让特朗普这位"交易大师"放下身段的,终究还是实力二字。接下来的剧情,很可能印证那句老话: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更拿不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