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孙怀仁:制度的差异 | 论社会主义总产品的本质特征(2.2)

发布时间:2025-07-25 19:17:46

  在前节中我们已经讲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总产品,就是在一定时间(例如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这些物质资料,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这些部门包括:工业(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于生产的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公共饮食业及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如居民所从事的狩猎、伐木、捕鱼等)。每年各该部门生产的成果,构成为各该部门的总产品;把所有物质生产部门一年中的总产品综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

  应该说明,在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和商业中劳动的工作者虽然不直接创造产品,但他们执行完成生产过程的职能,进行产品的运送、保管、修整和包装等工作,这就增加了产品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非生产部门(如国家管理、文化、社会服务和医疗等)的工作者,虽然既不直接创造产品,也不增加产品的价值,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和物质生产来讲,他们的劳动也是必需的、有益的劳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是以两种形式来实现的:一种是实物形式,一种是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

  根据实物形式来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用来重新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和用来满足人民需要的消费品。从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也就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品的部类。在社会产品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再生产,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再生产,具有首要的意义。因为生产工具的不断增加和改进,是促使社会主义再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扩大的前提;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是进一步扩大消费品生产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总产品也以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来实现。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从而也还保存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也还保存着生产费用和生产成果的价值(货币)计算。整个社会的总产品,不问其实物形式如何,都要以价值(货币)的形式来进行计算。根据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来说,社会总产品分为:(1)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2)为自己的劳动新创造的产品价值;(3)为社会的劳动新创造的产品价值。前两部分构成国民经济基金,第三部分构成社会纯收入。

  这个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划分,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是具有原则的区别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代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起作用的国民经济基金不是剥削工人的资本,代替剩余价值的社会纯收入不是资产阶级所有的,而是劳动人民所有的。

  我们知道,社会再生产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因此必须经常用一部分社会年产品从实物上和价值上有计划地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这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第一个前提。

  虽然生产工具和设备等(固定生产基金)是要在若干年内逐渐消耗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的全部生产工具和设备中,每年总有一部分由于实体磨损和技术陈旧而不堪使用,这些报废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等,就要用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设备来替换,使得固定生产基金在实物上取得补偿。至于另一部分正在消耗而还未达到替换时期的固定生产基金,也要通过折旧来取得价值上的补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折旧基金,就是用来保证固定生产基金在其整个使用期间的大修理和补偿已消耗的固定生产基金的价值的。此外,像原料、材料和燃料等流动生产基金,都是一次消耗完毕的,也要依靠一部分社会年产品从实物上和价值上来加以补偿。

  因此,在每年的社会总产品中,总有一部分产品要属于生产领域,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不能用来满足社会日常的非生产性的需要。这一部分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产品,就叫作补偿基金。除去补偿基金后剩下来的另一部分社会总产品,就构成为国民收入。

  补偿基金的大小和它在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主要的取决于这三个因素:(1)生产技术基础发展的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越多,补偿基金也就越大。譬如,固定生产基金的总数愈大,归于陈旧不堪使用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等也就愈多,所需替换的部分也就愈大。(2)生产工具和建筑物的寿命和技术水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能够保证在降低生产工具重量(如改变机器结构、减轻机器重量以节约原材料)的条件下来不断提高其生产率和延长其寿命,这就能减少生产工具的再生产费用,从而也就降低了用于补偿生产工具磨损的那一部分社会年产品的份额。(3)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的节约情况: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愈大,制造出来的产品就愈多,而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份额就愈小。

  补偿基金在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愈小,国民收入的比重就愈大。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革新者的各种运动,如延长生产工具的寿命,在提高机器能力的条件下减轻机器重量,节约各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都具有巨大的国民经济意义。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机关和一切经济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减少基本建设和生产方面同量产品上的物资消耗。

  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劳动人民福利增进的综合指标,因为跟着国民收入增长而来的,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收入的增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增长不可能是劳动人民福利增进的指标,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增长而来的,是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而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取得的份额却愈来愈小。

  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第二个前提是: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社会总产品中,拿出一部分产品按劳动进行分配并用来满足物质生产工作者个人及其家属的需要。这部分产品是消费品,是由物质生产工作者用劳动创造出来归自己的产品。

  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第三个前提是:必须把构成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社会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产品(由物质生产工作者用劳动创造出来归社会的产品)用于社会主义积累和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教育、保健、管理和国防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