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交流时,【九天揽月】说:“你的论点是农村集体企业的管理经营方式。国营工业企业增值是上缴利润,集体企业国家征税,包括农村生产队。你所说交够国家的指的是公粮,分三部分。
你举了东北某厂的例子,折旧费在统计报表中每月都提取,进入成本核算。国营企业正是因为搞了承包,还有利改税,拨改贷等原因,才走下坡路,最终纷纷倒闭的,地方企业尤甚。”
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进行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没有成功,转而推行承包制改革,结果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由此国企开始走下坡路。
现在就聊聊为啥承包制改革会让国营企业走下坡路。这事儿还得从国企改革的曲折过程说起。
一开始,国企改革走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路子,可惜没成功。这时候,农村搞家庭承包经营搞得风风火火,大家就想,要不把农村的做法搬到国企试试?于是,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就登场了,从 1987 年到 1992 年,国企都在搞这个。
不得不说,刚开始承包制确实有点效果。企业和职工的干劲被调动起来了,1987 年工业增长 14.1%,1988 年更是冲到 20.7%,利润和税金也跟着涨。但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企业效益好了,国家财政收入反而降了。1986 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 20.8%,1987 年就降到 18.4%,1988 年更跌到 15.8%,这下降速度可真不慢。
为啥会这样呢?大家批评说,国家本来就没多少利可让了,承包制还一个劲儿地让企业多拿,国家的钱都流到企业去了。而且,企业就像打顺风球,赚了钱,包盈,大家高兴,亏了本,是国家的,不我亏,却不用担责。承包的人也只顾眼前,不管企业长远发展,尽想着眼前捞好处。
那为啥农村承包能成,国企就不行呢?这得从两者的性质说起。农村的生产队,虽然也是公共所有,但用的是工分制,谁干得多、干得好,工分就多,分的东西也多,很好地体现了 “谁劳动谁受益”。后来搞包干到户,其实就是换了个更简单的方式,还是围绕着劳动者的利益转。
可国企就不一样了。表面上看是公有制,但实际上是 “谁所有谁经营”,国家说了算,劳动者根本没事实上成为当家做主的人。这种情况下,搞承包制就出问题了。一方面,还得维持国家拿利润、职工拿工资的老规矩,维持以国家为主体的价值运动;另一方面,又让职工收入和企业效益挂钩。这就好比一辆车装了两个方向盘,一个想往国家利益那边开,一个想往企业职工利益那边开,互相矛盾的价值运动使国有企业走向了大面积亏损。
两种矛盾的利益关系搅在一起,企业怎么可能正常经营?亏损自然就大面积出现了。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很多专家学者没搞懂生产队(事实上的经济实体)和国企(生产组织)的本质区别,也没弄明白农村生产模式及其改革变化的实质变化是啥,就把农村的模式硬往国企上套,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底,私有制企业靠的是产权制度,谁有资产谁说了算;公有制企业得靠劳权制度,谁劳动谁就该谁当家做主。可当时我们的专家、学者都是西方那套产权理论,没摸到公有制企业的门道,根本不了解公有制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改革走弯路也就在所难免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