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屋脊上消失的瓦猫 如何跳进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22 16:07:33

  风掠过昆明海晏村斑驳的土墙,老屋屋檐上几尊瓦猫,孤零零立着。一街之隔的现代风格网红咖啡店,屋顶上却已不见瓦猫的踪影。“这手艺现在很少有人做了。”村民李丽琼叹息道。

  瓦猫是云南特有的屋脊神兽,虽名为猫,实为虎形。据《云南民间工艺志》记载,当地素有“猫虎同源”之说,取其威猛以镇宅辟邪。瓦猫种类繁多,各地造型迥异。鹤庆白族瓦猫造型古朴,常带有白族特色的花纹装饰;文山壮族上釉瓦猫釉色鲜亮,色彩搭配与壮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息息相关。而海晏村所在的昆明市呈贡区,更是有彝族无釉瓦猫、琉璃釉瓦猫和汉族黑釉瓦猫3种。

  2019年以来,随着游客大量涌入这个传统渔村,民宿招牌逐渐覆盖褪色的年画,咖啡馆音乐取代了织网作坊的声响。在网红经济冲击下,这一传统符号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瓦猫技艺展现出新的发展路径。

  “现在很少有人请我们做放在屋顶镇宅的瓦猫了。”瓦猫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爱军的弟子倪裳表示,建筑形式的变革使得这一传统习俗逐渐式微。但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工艺大师正通过创新转型,推动瓦猫技艺实现“新生”。

  他们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屋顶建筑构件瓦猫转化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现代工艺品。倪裳说:“我们现在做的茶器、香器、摆件、冰箱贴等都是创新改良的瓦猫。”其中,应季推出的高考主题产品,如手持“逢考必过”标语的吉祥物造型,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瓦猫走下了屋顶,也更贴近了生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瓦猫的传统功能范畴,更使其从特定的民俗信仰载体,转型为融合文化记忆与现代审美的生活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

  此外,非遗传习馆还面向公众开展瓦猫技艺传习活动,包括文化讲解与手工体验等。参与者可参与瓦猫制作的前期步骤,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倪裳还将瓦猫文化带入校园,通过课程和活动向青少年普及相关知识,培养潜在的兴趣和传承者。过去10年间,她与国外游学机构合作,带领外国学生学习包括瓦猫文化和技艺等。

  从单一的镇宅兽,演变成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创产品和工艺品;从专注镇宅辟邪的民俗信仰象征,扩展为承载文化、审美、教育、纪念乃至国际交流的多功能载体;从封闭的师徒作坊传承,走向开放、体验式的“传习馆”模式,并进入教育体系。

  瓦猫,这个古老的守护神,在海晏村的老屋顶上或许日渐稀少,但它却在代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中,找到了扎根于现代生活的新土壤。

  作者:复旦大学 边思语 蒲秦昊 姜珊 程艺丹 王宇

  指导教师:陶建杰 张志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