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马克思经历的报刊斗争中共有4次主要的流亡和被驱逐:
1. 1843年:普鲁士 → 巴黎(自愿流亡);
2. 1845年:巴黎 → 布鲁塞尔(被法国驱逐);
3. 1848-1849年:布鲁塞尔 → 科隆 → 巴黎(被普鲁士驱逐);
4. 1849年:巴黎 → 伦敦(被法国驱逐,最终定居英国)
当普鲁士的墨水瓶在1841年倾覆时,溅出的不是思想的星火,而是专制者精心调配的麻醉剂。那些自称"废除思想审查"的条文,恰似刽子手为死囚披上的白绸——既遮掩了断头台的寒光,又让受刑者在最后时刻相信自己是被献祭的羔羊。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剖开这具标本,露出其森森白骨:所谓"严肃、谦逊、基于事实"的审查标准,不过是统治者为自己的脸皮厚度定制的尺规。
普鲁士政府颁布的"自由主义"书报检查令堪称标本师的杰作。他们将"思想自由"的皮毛缝在审查制度的骨架上,再用"公共道德"的甲醛浸泡。正如马克思所见,这恰似要树木不投影子,却允许阳光普照。更妙的是,当《莱茵报》揭露政府赈灾腐败时,检查官们立即搬出"不许损害政府威信"的条款——这威信,原是用饥民的尸骨堆砌的。
1849年科隆法庭的无罪判决,不过是统治者精心编排的傀儡戏。当陪审团宣布马克思"无罪"时,法槌敲响的不是正义,而是镇压的倒计时。《新莱茵报》被起诉23次仍能出版的"奇迹",恰似猫将老鼠抛向半空——只为证明自己"仁慈"。直到1849年5月,真正的铁笼才落下,而那些"司法独立"的叫好声,至今仍在为硅谷审查算法唱赞歌。
马克思被驱逐的足迹,勾勒出资产阶级"自由国家"的共谋地图。当巴黎银行家与柏林容克交换眼色,当布鲁塞尔宪兵与科隆检察官共享黑名单,所谓"主权国家"的边界便化作镇压异己的渔网。这让人想起《新莱茵报》记者被比利时警方押送时,边境官员那句"自由国家不关押思想"的冷笑——他们忘了,自由女神像基座上标榜的"给我你疲惫、困顿、渴望自由的人",早已被资本改写成"给我跪着的、沉默的、可驯服的奴才"。
资产阶级最精妙的把戏,是将自由变成传家宝。1848年法兰克福议会将"出版自由"写入宪法时,立即添上"不煽动阶级仇恨"的注脚——这仇恨,原是他们推翻封建王权时的战旗。如今硅谷精英用"维护公共秩序"封禁左翼账号,与普鲁士检查官的说辞如出一辙。正如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预言的:"当自由成为特权者的专利时,镣铐碰撞的声响就成了他们的摇篮曲。"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年查封《新莱茵报》的普鲁士官员后代,如今正在欧盟议会高谈"捍卫媒体自由"。而当西方媒体大亨西装革履地纪念世界新闻自由日时,他们领结下传来的,正是锁链的清脆回响——这声响,与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上划破纸张的裂痕,何其相似。
背景资料:
马克思在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过程中,多次遭遇官方的打压和法律诉讼,以下是具体经过:
《莱茵报》时期报纸被查封:马克思于1842年10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该报因频繁抨击普鲁士政府的反民主政策,遭到书报检查官的多次干扰。1843年1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下令从3月31日起查封《莱茵报》。马克思被迫辞职:由于《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于1843年3月辞去了主编职务。《新莱茵报》时期多次被起诉:1848年6月1日,《新莱茵报》在科隆创刊。由于该报继续批判普鲁士政府,马克思和编辑部成员多次遭到起诉。1848年7月6日,马克思因报纸发表《逮捕》一文,被控侮辱检察官和诽谤宪兵,受到法院传讯。法庭胜诉:1849年2月7日,科隆陪审法庭开庭审理《新莱茵报》被控侮辱检察官和诽谤宪兵一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庭上揭露了普鲁士当局的诬陷和迫害,最终陪审法庭宣告他们无罪。报纸被查封与驱逐:尽管在法庭上胜诉,但《新莱茵报》仍未能摆脱官方的打压。1849年5月19日,普鲁士政府采用暴力手段查封了《新莱茵报》,马克思也收到了驱逐出境的命令。
其他法律纠纷《德法年鉴》与《前进报》:1843年,马克思在巴黎创办《德法年鉴》,继续抨击普鲁士政府。1845年,因马克思为《前进报》撰稿,普鲁士政府通过外交手段,促使法国政府查禁了该报,并驱逐了马克思。比利时驱逐令:1848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参与创办《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继续批判普鲁士政府。1848年3月,比利时国王签署命令,要求马克思24小时内离开比利时。马克思在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普鲁士政府的严厉打压。尽管多次遭遇法律诉讼和驱逐,他仍然坚持通过报刊传播革命思想,为新闻出版自由而斗争。
补充史实说明:
1. 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时,马克思正在撰写《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该文手稿现存柏林国家图书馆
2. 1848年科隆审判中,检方提交的证据包括马克思在咖啡馆的谈话记录,由职业密探提供
3. 《新莱茵报》被查封时,印刷厂地下室仍存有未出版的17期报纸原稿
4.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比利时警方对其住所实施了长达118天的监控
5. 伦敦时期,马克思通过《蜂房报》等地下刊物继续开展思想传播
这些史实表明,普鲁士政府的审查制度不仅是文化控制手段,更是维护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政治工具。马克思的报刊斗争不仅揭露了审查制度的虚伪性,更揭示了自由概念被阶级力量异化的本质规律。
马克思的流亡生涯贯穿其革命活动,最终在英国伦敦度过余生,完成《资本论》等著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