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问题,有几点渗透人心的迷雾,反复袭来,如果不说清楚,就不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含义,也会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而产生疑问。
这些迷雾,具体表现为,
1.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两者各有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2.实践也存在正确的实践与错误的实践,错误的实践不能反映真理,因此,实践本身不是一个标准,就是一些事实事件而已,没什么意义。
3.过去的实践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时代发展了,过去的理论用不上了。
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但是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人心总是容易倾向形而上学,只有时时反思,才能避免。
第一个迷雾: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许多人对这句话不能正确的理解。
他们一部分人说,但没有革命的理论,怎么会有革命的实践呢?另一部分说,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调查研究,怎么会有正确的理论呢?于是两种观点相互争吵,这就是陷入了实践与理论完全对立的局面。
这是第一个迷雾,这个迷雾总是在生活中发生,以致于我们日用而不知。削弱了实践对于理论的地位,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观点,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符合经验的。没有革命的理论,不存在革命的实践,这是符合经验的。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也不能阐述正确的理论。这也是符合经验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许多人想不明白,其实问题出现在机械地把实践与理论给割裂开来,对立开来。这里的理论就是认识论,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方式。这种割裂开来,对立开来还有一个潜意识的思维错误,就是将理论置于与实践等同的地位,也就是默示承认了认识论的二元基础,即理论与实践均可以。这就是走向了更大的错误了,为唯心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了。
那正确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呢?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始终坚持理论是由实践所产生的。那如何解释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呢?其实很简单,这句话过于强调理论对于后续实践的指导作用,通俗易懂的同时,表述的很不严谨,这是一句错误的话,片面的话。
第一,这句话想要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重心在于理论的作用。
第二,理论是在过去的实践上所形成的,而这句话没有提出来,以至于被人们所忽略,甚至人们认为理论先行,导致坐而论道的错误认识。
第三,理论指导实践,是说原则上进行指导,而不是具体事情上指导,从而导致教条主义。
第四,理论指导实践,是说用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而不是用空想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第五,理论指导实践,它的最准确表达是用实践指导实践,第一个实践,在这里呈现为理论的形式。人的语言书写也是实践的一种。
上面解释了那句话的错误,澄清了迷雾。一句话,实践不仅仅是未来行动上的,也是理论所由的经验总结。是认识论上的,也是行动方面的。如果要把这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就会导致无法避免的错误。
第二个迷雾:路径与手段的对立
实践也存在正确的实践与错误的实践,错误的实践不能反映真理。基于此,实践本身不是一个标准,就是一些事实事件而已,没什么意义。
这种看法错误的将实践的应用与实践本身对立起来。实践的应用是人本身的行动,受制于人的局限性与相对性,人会犯各种主观主义的错误,由此导致错误的实践,错误的实践确实不能反映真理。但是实践产生真理这一条路径是永远正确的。不能因为在路上遇到曲折,就不走这条路,须知,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一,人们的具体实践行为与实践是真理的源泉并不矛盾。前者是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挫折与成功,后者则是这条道路本身。如果抛弃了这条道路,不承认实践的认识论源泉作用,那就会放唯心主义与宗教进来,更不利于探索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了。因此,这条路不能丢。
第二,错误的实践虽然不能反映真理,但是也为正确的实践扫清了障碍。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虽然工人阶级一次又一次遭遇了失败,但是在失败中,一次又一次的成熟起来。以至于马克思说,“总之,革命向前进展并为自己开拓道路不是由于它获得了直接的悲喜剧式的胜利,反而是由于它产生了一个团结而坚强的反革命,即产生了一个敌人,而主张变革的党只是在和这个敌人做斗争中才发展成了真正革命的党。”(《法兰西阶级斗争》)
第三,将实践解构为事件本身,进而忽视实践的作用。那就是为唯心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将各种牛鬼蛇神都放进来。其结果必然是思想混乱,止步不前。
第三个迷雾:过去与现在的对立
有观点认为(注意,这种观点真的很多),马克思主义是根据德国当时的哲学发展、英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以及17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经验而总结呈现出来的,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资本主义发展状态了,既然实践才是产生真理的标准,那么,根据那时候的实践经验而呈现出来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过时的了。
现在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等,应该根据现在的理论去指导现在的实践,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要再研究了,没什么现实意义。
这种错误也很普遍,这种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把过去与现在机械对立起来,其根本上是把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给对立起来。
第一,马克思主义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无论先进入资本主义还是后进入资本主义,都是要遵循这些规律的,这些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不存在什么过时不过时的问题。
第二,说马克思主义过时,指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研究的一些材料。的确,关于工场手工业、工人争夺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确实是过去时代的历史事实。但是这仅仅只是一部分,不能因为这一部分而全部否认马克思主义,甚至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一部分材料而否认所有,这又是错误的。
第三,过去与现在有一种承接关系。如果将过去的历史突然抽离,那么现在也就不能理解。因此,要理解现在,就要承认过去。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因此,割裂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将过去的实践与现今的实践完全对立起来,也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这三重迷雾都是对实践理解不透彻导致的,归根结底在于语言表述的侧重性与片面性。
列宁说,“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那么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的这一段对实践标准的论述,是很有启示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