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行你上》,先从剧本改编和音乐运用上说两句。
前一半是老姜的东北想象,某种程度上续写了《钢的琴》,后一半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续写,走进卡内基的time and time again。中国人用西方艺术征服洋人,这个故事的底色很样板戏。文工团解散后,样板戏学习班出来的二胡演奏员郎爸手搓神童、超英赶美的成功故事,那是沈阳军区普及样板戏的回响。电影前一半还是给人很多惊喜的,例如刚到北京的父子向邻居诉苦,用便衣警察主题曲把丰台民警弹哭了。电影整体风格,调侃了伤痕文艺的苦大仇深,摈弃了感伤喜剧的笑中带泪。少年郎朗弹浏阳河的钢协黄河的过场戏很感人,因为有群众,也点出了“为谁弹琴”这个关键,最后哪怕是用手搓五毛特效升华,我都看哭了。
去美国后的部分,国际政治复杂了,导演的短板就出现了。郎朗父子原版的钢琴伴奏二胡赛马才是牛逼,是沈利群和闵惠芬合作的二胡神曲的二创改编,所谓洋为中用。遗憾的是,老姜把这段父子同台的曲子改成了二胡伴奏老柴,以为这更牛逼,其实这是所谓民族化,思想档次下来了,编曲也不好听。用电影名字打个比方,用钢琴协奏曲改编黄河大合唱,用钢琴伴奏京剧红灯记,乃至用钢琴伴奏赛马,这些都是“我行,我上”。民乐器和洋乐器合奏,突出哪种乐器,谁给谁伴奏,不懂这个文化政治,故事就降维成了鸡娃的励志片,只能把穿一身孔雀蓝在白宫献演作为故事高潮了——所谓“我上,我行”。
从表演角度,从末代皇帝到张牧之再到郎国任,老姜就是天花板了。从导演角度,谢晋那代人还是天花板,老前辈的评价也没毛病。
天花板上头是什么?提了个好问题。
样板戏钢协黄河的作曲者和演奏者殷诚忠后来去了美国,他曾想收郎朗做学生,郎国任没有选择这位老师。革命后的“第三天”,成长于红旗下的韩小强们,想出海的青年码头工人。朗朗父子在美国的这段插曲,老姜没写进去。电影中的郎国任也许已经知道了,天花板上面的,其实是他在沈阳的青春期,工人阶级看似一伸手就能摘下星星的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