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二战后帝国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21 10:17:5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50年代"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处在严重的对峙状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传播受到了种种阻挠。但是,作为一个幽灵,西方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并没有停止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经过50年代短暂的“沉寂”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西方发展的新潮流。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固然同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同时又同当时的客观形势相联系。在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不断爆发,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帝国主义集团陷入重重困境之中。而且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走完战后经济高度增长的黄金岁月。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正宗"的凯恩斯理论一筹莫展,各种异端理论纷至沓来,对凯恩斯理论提出种种责难。

  而这些对于帝国主义新现象的研究,对于当前处于新自由主义破产的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面前愈来愈少地应对危机的方法。因此,这里我们并不研究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即希法亭、霍布森等人,也不探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而是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但要注意他们存在着或多或少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修正,因此要进行批判这些部分。

  巴兰、斯维齐的垄断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以巴兰和斯维齐的"垄断资本学派。他们在《垄断资本》(1966年)中进行阐述。

  但我们首先得从1957年,由斯维齐创办的"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了巴兰的最重要著作"—《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开始。在这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中,他除了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上,对垄断资本主义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了详细分析外,还提出了“经济剩余"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太抽象,这一概念把国家和教会的收人、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支出、非生产性工人的工资等等都作为“次要因素"舍象了。但是,马克思舍象的这些“次要因素,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却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有必要进行“术语的更换,有必要提出"经济剩余"这个概念。所谓经济剩余主要指“社会现行的实际产品与现行的实际消费之间的差额,这部分经济剩余"不包括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政府的管理、军队的建设等等的花费”,相当于马克思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这一概念后来成为巴兰与斯维齐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修正,这一概念仅仅考虑宏观整体上的总价值而抽象,这使其仅仅只能看到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不懂得剩余价值如何产生,实现与分割,不懂得资本如何积累、不懂得社会再生产等等。

  在懂得他们所谓的经济剩余后,我们可以正式进入其主要理论,他们当代最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实为依据,以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为分析的中心线索。

  首先,他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大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种大公司仍然是最大限度的利润追求者和资本的积累者,而且这些大公司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同消费者、劳工和较小企业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的。这种市场关察在本质上就是价格关系。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些大公司成了"价格的决定者"。大公司的价格政策和成本政策的性质,使大公司获得的剩余不仅在绝对量上,而且在同总产品相对比的相对量上都在不断地增长。理此,在垄断资本主义运动趋势中起作用的不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而是"剩余增长的规律,他们认为,可以用剩余增长的规律代替“古典”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经历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因此,剩余增长规律代替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成了"从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构改变的最本质的东西."

  显然,巴兰和斯维齐的“垄断资本"理论实质上是以交换关系,即以市场的价格、成本价格这些现象形式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垄断资本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的。他们从"垄断”代替"竞争‘这一基本事实(尽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出发,没经过任何历史的和逻辑的证明,就轻率地舍弃了马克思提出的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这是错误的。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是理解最困难的关系的最本质的规律。

  其次,巴兰和斯维齐继续证明,在经济剩余不断增长的同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提供吸收剩余的出路.垄断资本在私人消费和投资上吸收剩余的能力,并不足以吸收剩余中的一个日益增长的份额,对剩余的吸收成为垄断资本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他们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制度,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既然不能吸收的剩余不会被生产出来,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况就是停滞。这种把"停滞"归结为"剩余吸收"困难的解释多少受到了凯恩斯,有效需要不足理论的影响。

  第三,他们进一步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也存在着抵销“剩余吸收"困难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抵销力量,这个制度早就应当自行崩渍了.他们提出的"抵销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销售努力"上对剩余的吸收,如广告、产品形状和包装的多样化以及人为地使商品陈旧等等支出的增加.这方面的支出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流通费用";二是"政府民用支出",包括政府支出、公共福利、宣传、教育等等支出的增加;三是"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维持军事机器对剩余的吸收。然而,这些力量仍不足以吸收全部剩余。而且其中有些“抵销力量”本身,在吸收剩余的同时也产生出新的剩余。

  通过以上分析,他们最后得出了垄断的成长产生一种强大的剩余增长趋势,但同时又不能提供足修的吸收剩余的机构”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划时代的发明”和“战争及其后果"这两种主要的外部刺激因素,部分地中和了垄断资本生产出的剩余;但是,一旦这些外部刺激因素减弱,垄断资本所特有的萧条仍然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

  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性质的研究中,埃内斯特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托洛茨基主义经济学家曼得尔自1962年发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来,一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发展问题的研究。他曾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斯大林的理论占统治地位以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并没有被成功地运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曼得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根据现代科学的实际材料,重新构造马克思的经济坐体系,证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能够综合人类科学的全部内容,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惊人的现实性。

  70年代初,曼得尔在《晚斯资本主义》(1972年德文版,1978年英文修订版)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他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18世纪末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古典的"帝国主义(即列宁所论述的帝国主义时代)和晚期资本主义。这里的晚期资本主义(确切地应该译作"晚近资本主义”)指的是帝国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或者说是帝国主义的第二阶段。曼得尔自信,尽管这只是一个按年代而不是综合性地概括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用语,但它较之目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其他用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首先,曼得尔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用语较之"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用语更为合理。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乎"根本不是一个完全组织起来的社会。它只是一种有组织性和无政府状态的混合和杂交的结合体。交换价值和资本主义竞争根本没有被废除。经济决不是以有计划地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对利润的追求和对资本增殖的追求,仍然是全部经济过程以及由这一过程必然产生的全部未被解决的矛盾的起因。在这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结构中,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指导只是修补裂缝和推迟爆炸的权宜之计。

  其次。曼得尔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用语较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语具有更大的科学性。他提出,尽管列宁在1917年到1918年的著作中也曾使用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用语,但是,列宁使用这一用语是为了说明"处于战争状态中"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后来的一些“官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使用这一用语,却是为了说明"战争结束后"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新的发展阶段中的特征。这些“官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从资本本身的内在逻辑,而是从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作用出发,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

  曼得尔试图以《资本论》理论原理和列宁提出的"古典的”帝国主义特征的理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一轴心关系发展为线索。阐明晚期资本主义的新特征。曼得尔着重分折了以下10个方面的特征:

  (1)战后资本增殖的条件和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进,工人阶级在阶级斗争中不仅关心新创造价值中的工资和利润之间的直接占有问题。而且还关心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全部问题,特别是关心涉及劳动组织、生产过程和政权操作的全部问题

  (2)由第三次技术革命造成的。受资本控制的自动化生产体系,在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使劳动和资本之间异化的、破坏的力量得到极大增长。

  (3)固定资本周转时间的缩短,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4)"技术租金”(对技术进步的垄断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成为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主要源泉。(5)持久的军火经济加剧了剩余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上的困难。

  (6)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际范围内的资本积聚和集中成为垄断资本扩大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成为垄断资本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组织形式。

  (7)资本的国际运动不断地扩大和再生产出资本主义体系内生产力的国际差异,强化了发达国家无偿地占有不发达国家超额利润的物质基础。

  (8)劳务部门的发展使闲置资本不断地转化为劳务资本。这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社会技术和科学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以及生产者在文化和文明方面需要的相应增长,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这种增长所来取的对抗性的形式。

  (9)持久的通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有机制。

  (10)由以上特征引发以下三个结果:晚期资本主义特有的工业循环;经济调节职能(其中主要刺激经济高涨、推行信用货币的膨胀性措施和对私人资本投资三个方面职能)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即资本主义全部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衰落危机的不断加剧,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废除将成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国际工人阶级的群众性革命运动的中心目标。

  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最大影响在于曼得尔在提出这一理论时的方法论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曼得尔同当代西方其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不一样,他并不寻求某种单一变量(要素)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万能的"手术刀”,相反,他始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诸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态和六个主要变量(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他列举的六个主要变量(要素)是指:社会总资本和最重要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其中也包括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布状态);社会资本和各部门中不变资本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间的分配比例;剩余价值率在全社会和在各主要部门的发展状况;积累率(生产性剩余价值和用作消费的非生产性剩余价值的比例关系)的发展状况;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

  因此,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同某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1)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没有赋予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以特殊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资本主义历史(同时也就是资本主义内在规律和矛盾展开的历史),只能被解释和理解成这6个变量相互作用的函数,利润率的波动则是这历史的地震仪,因为利润率的波动最清楚地表现了同某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利润、即以价值增殖为基础)的逻辑相一致的诸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利润率的波动只是结果,这一结果必须由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加以解释”。

  (2)晚期资本主义是从以上提及的六个主要变量(及其他一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中,合乎逻辑地“顺推"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当作既定的前提或既成的事实,再以此为出发点"逆推”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其他特征。

  第二,曼得尔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史上的长期经济波动("长波")分析中,加深对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理解。他认为,自18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仅存在着每隔大约7到10年为一周期的经济波动,而且还存在着每隔大约50年为一周期的长期经济波动。迄今为止,这种长期波动大约经历了4次:从18世纪末到1847年的工业革命本身的"长波";从1847年到19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长波"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长波工在北美从1940年开始(在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从1945—1948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长波工他还把每一次"长波"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革命正在发生的阶段。这时,利润率上升,资本积累加速,闲置资本得到利用并很快地得到增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第二阶段是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实际变化已经过去的阶段,这时,利润和利润率普遍下降,资本积累加速,闲置资本逐渐增多,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曼得尔的"长波理论和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一致的。工业革命本身的"长波"和第一次技术革命"长波"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技术革命"长波"古典的"帝国主义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长波”开始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

  法因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70年代末,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本 法因等人结合战后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论在西方发展的现状,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了许多新的探讨。法因在和劳伦斯哈里斯合著的《重读〈资本论〉》(1977 年)中认为,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性质,必须先在理论上搞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严格地把抽象层 上的"生产方式”和具体层次上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他们批评当代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只限于探讨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美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而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探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我们除非 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出性质不同的阶段,而不是产生 连续的趋势。否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由把一个社会形态的历史 分为不同阶段。第二,要严格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种 同的"转化"关系区分开来: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另一种 质不同的生产方式的"转化”;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 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化。

  法因等人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关系中的积累及与此相联系的阶级斗争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的基本力量,但是,这种说法还过于一般,因为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转化的基本力量。因此,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不同发展阶段转化关系时,还必须进一步考察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社会关系形式所造成的后果”。其中主要就是:

  (1)占有和控制剩余价值方式上的转化;

  (2)社会化形式的经济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和交换经济关系上的变化);

  (3)由以上方面产生的整个社会关系的转化,如政治关系和国家形式的变化等等,据此,法因等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为三个相连的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作了重点研究。

  法因等人首先考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的社会化问题。他们提出:国家在经济再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显著特点……它代表了一个较之以前阶段的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阶段。它是以一种控制生产过程的新的更高的社会化机制为特征的。在这之前,控制生产过程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机制是市场交换和信用制度这些强制的力量;在现阶段,控制生产过程的占统治地位的机制则是国家干预。国家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过程管理"核算管理"和"金融管理”实现了完全的控制。国家(与市场相结合)在使生产社会化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控制剩余价值方式上的变化引起 了占有剩余价值方式上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剩余价值在很大程 度上是通过征税来占有的……在征税制度下,法律的强制迫使工 人和资本家把货币转让给国家,使国家占有剩余价值,当然,由 国家以征税形式集中的剩余价值中的大部分,仍然以资本积累的 形式重新投入资本循环,同国家征税制度相联系,分配关系和交 换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最后,资本各部分之间在利息或企业利润 形式上占有剩余价值的竞争性的斗争,也由于国家的作用而逐步地社会化。

  接着,法因等人考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政治上的转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原先 体现政治关系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直接卷入了一切形式的经济斗 争。例如,在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中,工人阶级的直接对立面就 是管理并决定收入和税收政策的国家机构。这样,现代资本主义 国家就成了意识形态的, 经济的和政治的关系的具体体现,而在 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国家是建立在这三方面关系 相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一主要特征,必然导致资 产阶级社会民主制的产生。在这种制度下,工人阶级支持的政党 也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造成了一种工人阶级获得政权的表 象,从而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经济斗争不一定必然地引起要求 真正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象还使工人阶级 政党时常为了维持所谓的"政权”而作出牺牲工人阶级利益的选 择,从而使经济斗争也变得无害于资本主义了。

  他们认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运动规律、资本 积聚和集中的规律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只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有所改变。同时,资本积累过程不断被危机打断的规律也仍然发生着作用。但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的干预,危机和商业循环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 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现象。他们强调,国家对危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干预,例如对生产资本的改组。对剩余价值在各资本之间的分配和对雇佣劳动者工资的分配等等方面的直接干预,这些干预必然产生两个独特的现象:第一,国家削减其在福利服务上的支出。因为福利服务的减少可以把剩余价值以非生产 支出形式重新分配给资本。第二,加强国有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要素。以此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在对生产资本改组中的控制权。

  他们认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运动规律、资本 积聚和集中的规律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只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有所改变。同时,资本积累过程不断被危机打断的规律也仍然发生着作用。但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的干预,危机和商业循环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 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现象。他们强调,国家对危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干预,例如对生产资本的改组。对剩余价值在各资本之间的分配和对雇佣劳动者工资的分配等等方面的直接干预,这些干预必然产生两个独特的现象:第一,国家削减其在福利服务上的支出。因为福利服务的减少可以把剩余价值以非生产 支出形式重新分配给资本。第二,加强国有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要素。以此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在对生产资本改组中的控制权。

  与巴兰、斯维齐的“垄断资本‘理论不同,法因等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坚持《资本论》中的基本范畴,极力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曼得尔的"晚期资本主义" 不同的是,法因等人着力于强调国家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经济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干预的事实,以及强调由这种综合性干预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的"形式上"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