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军事史话】学习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十)

发布时间:2025-07-21 10:18:13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话用到军事上,就要求我们从战争全局出发,正确处理作战与休整的关系,使部队在紧张的战斗中,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战斗热 情和坚强的战斗力。“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是我军行之有效的打败敌人的方法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面临敌人的重兵“围剿”,条件极其艰苦,战斗十分频繁,长时间的休整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挥红军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即在反“围剿”的准备阶段,“养精蓄锐”,“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从而保证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既指出“部队的休息和训练是必要的”,又为我军规定了“在扩大占领地,消灭小敌,发动民众的工作中,争取时间达到休息和训练的目的”的正确的休整方针。解放战争进入紧张的决战阶段以后,毛主席又强调指出:“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性关键。” 我军各部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利用作战间隙,有领导地、有秩序地进行诉苦三查和练兵活动,开展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运动,使全军官兵的政治觉悟、纪律性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前进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它总是分阶段地、有起伏地进行的。这种阶段性和起伏性,决定了战争的间隙性。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我军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利用作战间隙,及时休整部队,通过休整,总结上一战役的经验教训,作好下一战役的战斗准备,求得打一仗进一步,使部队的革命精神更加旺盛,军事艺术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的程度发展。历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们,总是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来对抗毛主席的军事辩证法。他们时而只要进攻,不要防御和退却,只讲战斗,不讲休息和训练;时而又搞大休整,消极避战,不敢举行有利的进攻,不敢大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毛主席在阐明作战与休整的辩证关系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进行休整,这是上一战役向下一战役的过渡。这种过渡,“不是一事不做专门关起门来休息和训练”,而是为了贏得下一战役的胜利。因此,要积极地、全面地进行战役前的准备。要把这种准备工作做好,也就是说要把休整工作搞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争取休整的主动权。作战间隙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主观指导不正确,已经出现的休整时机也有可能丢失。这是因为主动权“是要有意识地去争取的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特别是在敌处优势我处劣势的时候,穷凶极恶的敌人总是缠着你,要吃掉你,不让你有休息和整训的自由。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应该主动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部队在休整中,首先是要较为集中地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激发对敌人的仇恨,增强勇敢神和必胜的信念。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深入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我军利用战役战斗的间隙,以阶级、阶级斗争为基本内容,用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方法普遍进行的新式整军运动,就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革命觉悟。毛主席指出:“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

  利用作战间隙进行休整,开展练兵活动,是从战争学习战争,提高部队战术技术水平最实际的方法。在休整中,根据上一战役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战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为夺取下一战役的更大的胜利准备好条件。解放战争时期,我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由于抓紧了运城战役之后、临汾战役之前的间隙进行休整练兵,认真总结了运城攻坚作战的经验,普遍开展了以坑道作业,火力、爆破与突击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使部队的攻坚作战能力显著提高,为夺取临汾作了充分准备,因而使该纵队在临汾战役中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取得了歼敌13700余人的胜利。

  利用战役间隙休整部队,要注意选择休整的时机、形式和地点。根据战争进程中预定作战任务的完成情况,战斗持续的时间,部队消耗情况等因素,适时地确定休整的时机,这对战争的计划性来说是很重要的。确定的时机不当,想休整也休整不成,错过了时机,也将造成一些损失。正确地选择休整的时机,一方面要服从作战需要,同时,要“靠收集必要的材料,从敌我双方大势上去判断”,求得主观与客观一致。一般地说,敌取守势或敌大举进攻之前,我发起新的战役之前或一时无战机可寻时,都是进行休整的好时机。休整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集中休整,分散休整,轮番休整,等等。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要根据对战场形势的具体分析来确定。

  选择休整的地点,要考虑休整的规模、供应及运输条件、我军作战意图、敌人态势等具体情况。有时选在战场附近,有时就把部队拉到后方或根据地去休整,有时也可在战地休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休整地点一般都选在地形、人民条件都不利于敌而有利于我的根据地;解放战争后期,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改变,部队则往往结合下一次作战任务,进至预定战场附近进行休整。

  休整要从全局出发,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要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连续作战,发展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河南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对敌杜聿明集团25万余人完成合围之后,遵照毛主席“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对合围之敌“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的指示,决定暂时围而不打,进行战场休整。在历时20天的休整中,我军补充了大批的新兵员和弹药物资,进行了形势任务教育,发动了对敌的强大政治攻势,发扬军事民主,开展敌前练兵,大大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而被我军重重包围的敌杜津明集团,则完全陷入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绝境。因此,当总攻击发起后不久,我军便迅速地歼灭了散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系列完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