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矛盾论》[1]像一把利剑出鞘,穿越历史的星空,在黑暗中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它在哲学上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黑暗,它在斗争中唤起了人们的信心、勇气、方法和力量。
那么,什么是“矛盾论”呢?矛盾论就是毛主席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来全面论述事物矛盾法则在其自身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方法论。
这个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以“对立统一法则”为主线,分别贯穿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之中。
在整篇“矛盾论”的论述中,始终贯穿着一切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原则;同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特点。而“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和“肯定、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法则,但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其它两个是以此为基础而演化的。
最后,毛主席根据列宁“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2-3]思想,对其进行了丰富的阐释和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毛主席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提升到唯物辩证法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的哲学高度来论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的问题。
其次,以“矛盾的普遍性”开明宗义地论述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从而强调了“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在哲学上始终强调“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有阶级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它们之间既互相适应,又是互相矛盾的。尽管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同样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而当生产关系是属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时,它就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落后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成为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会发生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以摧毁一切剥削阶级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4]开头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这些就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有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正因如此,毛主席号召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也就是说“阶级斗争是纲,其他都是目。”
所以,在这个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之下,如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因为,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毛主席把人民举过头而高呼“人民万岁”。
综上所述:从方法论方面来说,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共性存在的东西;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个性存在的东西。而共性,在认识论的哲学方面,又叫“普遍存在的客观真理性”;个性是指每一历史阶段的相对真理性。最后,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然后,矛盾的普遍性中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这就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把它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活的灵魂!”;毛主席则把教条主义者称之为“懒汉”。但修正主义者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以上两者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例如“阶级”一词,“马恩列斯毛”为什么没有对“阶级”一词下过定义?因为“阶级”一词从来都是动态的,它会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它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如奴隶社会中的自由民和奴隶、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者与无产者等。
马克思曾对人类历史做了不同阶段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仅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作为过渡时期而长期存在。
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指出: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
这就表明了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依然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而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由于过去的买办阶级、官僚权贵、资产阶级等逐渐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但他们过去作为一个阶级的群体依旧还在,而且是作为被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而存在,他们依旧存在“否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素。
列宁曾经说,革命胜利后,本国被推翻的阶级,因为国际上有资产阶级存在,国内还有资产阶级残余,小资产阶级的存在不断产生资产阶级,因此被推翻了的阶级还是长期存在的,甚至要复辟的。
而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
所以,由于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它们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它们也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内外因。正是在这种思想根源的影响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它就是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的表现。
那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其主要矛盾即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究竟在哪里呢?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曾非常精准地作了科学论断:“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因为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所在。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毫无疑问,它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
所以,在改开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便决定了在这段期间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复辟的危险性。而在改开之后,它则成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它也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所以社会主义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
最后,毛主席则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哲学上的前进方向(即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其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无条件的”——这两者相结合便构成了一切事物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
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中,毛主席始终贯穿着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和《辩证法十六要素》中反复强调的“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思想,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作了“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的简要总结!
也就是说,不斗争就无发展,所以无产者不斗争,就难以解放自己!
注释:
[1] 可以阅读想要思维升级?毛主席的《矛盾论》,带你领略世界上最顶级的思维法则!(万字长文)——编者注。
[2] 可以阅读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这就揭示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的思想,毛主席更进一步发展这一关键思想。
[3] “辩证法十六要素”,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所谓的辩证法,应该包括一切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一切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过渡以及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概念是对现实的反映,是事物的辩证法创造了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所谓观念,不过是思维对外部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因此,在认识论中必须引入实践概念,必须做到理论观念和实践过程的相互统一。在此基础上,列宁指出,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环节,辩证法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来自概念自身的规定;二、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自己的他物),一切现象中的矛盾力量和倾向;三、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将上述三点扩展开来,就得到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它们包括:
(1)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2)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
(3)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
(4)这个事物中的内在矛盾的倾向;
(5)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
(6)这些对立面、矛盾的趋向等等的斗争或展开;
(7)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8)每个事物(现象等)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一般的、普遍的。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
(9)不仅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且是每个规定、质、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过渡;
(10)揭示新的方面、关系等的无限过程;
(11)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
(12)从并存到因果性以及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个形式到另一个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
(13)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
(14)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否定的否定);
(15)内容对形式以及形式对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
(16)从量到质和从质到量的过渡。(15和16是9的实例。)
[4] 可以阅读共产党宣言 | 精选好文——编者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