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美国的马克思热潮

发布时间:2025-07-10 09:18:31

  法意导言:

  美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第四次马克思热潮”。这股热潮并非源于对纯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回归,而是根植于一种深刻的现实认知:面对持续的经济困境、社会不公、生态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动荡,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犀利批判,依然是剖析当下困境、寻求替代方案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安德鲁·哈特曼在其新著《卡尔·马克思在美国》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历史脉络与独特张力。他精辟地指出,马克思在美国的接受史,是一部跨越左右政治光谱的复杂辩证史——马克思的思想既未被美国主流传统真正吸收,也从未被彻底清除。相反,马克思与资本主义在美国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无论被支持、反对、推崇抑或试图埋葬,美国人都不可避免地在他所构建的概念框架内进行思考和实践。哈特曼的核心洞见在于,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就无法被消灭;两者如同思想与物质的双生体,在永恒的辩证舞蹈中,共同塑造了美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背景。本书不仅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人对马克思的三种主要态度模式(坚定信仰、创造性融合与批判性拒斥),更深刻剖析了马克思思想如何在美国独特的历史土壤中沉浮、变形并持续焕发生机,揭示了当前热潮的必然性与内在逻辑。

  安德鲁·哈特曼(Andrew Hartman)在《卡尔·马克思在美国》(Karl Marx in America)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马克思热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甚至可以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两个时间段是美国社会与政治高度动荡的时期),美国人对马克思的关注程度都从未达到过如此高度”。证据比比皆是:特朗普、马斯克和其他MAGA运动的成员经常宣称“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渗透进了美国的诸多机构当中,而参议员伯尼·桑德斯也已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社会主义者。

  与此同时,美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研究持续升温。以维韦克·奇伯(Vivek Chibber)的《阶级矩阵》(The Class Matrix, 2023)为例,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批判了社会理论中的“文化转向”,强调阶级结构与资本主义物质关系的重要性。再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半个世纪以来的首个新译本),该译本呈现了一个“21世纪的马克思”。

安德鲁·哈特曼著,《卡尔·马克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与美国历史上其他马克思主义热潮相似,当前的热潮并不打算回归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反,正如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一样,这一热潮源于一种信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仍是分析当代社会动荡与暴力的重要资源,也是寻求替代模式(如经济困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正义问题及环境破坏)的必由之路。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引导读者、活动家和学者重新转向马克思的著作。

  《卡尔·马克思在美国》一书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热潮的起伏跌宕有着重要贡献。在这部500余页、共九章的著作中,作者巧妙地梳理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读者对马克思著作的各种运用。哈特曼写道:“马克思在美国的影响史,是一部左、中、右派交织的历史,有时三者同时存在。马克思已成为观察各种政治背景的美国人的思想回声板。”

  哈特曼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美国人对马克思的态度主要呈现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呈现为“对马克思经典劳动理论的坚定信仰”,代表人物包括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伊丽莎白·古尔利·弗林(Elizabeth Gurley Flynn)、A·菲利普·兰道夫(A. Philip Randolph)和伯尼·桑德斯等。第二种模式指的是“创造混合型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共和主义、民粹主义、实用主义、黑人民族主义、原住民主义、凯恩斯主义、女权主义等传统思想相互融合,将马克思的思想资源适用于“各种美国社会情境之中”。第三种则是“一系列对马克思理论资源的批判”,这“反映了反共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的基础。”

  《卡尔·马克思在美国》一书涵盖了诸多内容,而且,哈特曼还为读者揭示了塑造“马克思-美国辩证法”的关键模式。他写道:“实际上,马克思一直是美国人理解20世纪美国发展史的一个关键背景因素。”哈特曼认为,他的著作“纠正了”认为“马克思与美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未发生过”的观点,并“表明尽管马克思的思想并未被美国政治传统所吸收,但也未被清除。”马克思既没有被整合进来,也从未被真正消灭,这就是《卡尔·马克思在美国》的核心结论。因为,无论是支持马克思还是反对马克思,无论是提升马克思的地位还是试图埋葬马克思,美国人都是在他所建立的概念和历史框架内进行思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哈特曼通过解释性的辩证逆转来撰写他的接受史:即使马克思的雕像被推倒,那也能够证明马克思热潮的证据。

  以下是哈特曼挖掘出的一个具体例子:“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总是伴随着红色恐慌。”更确切地说:在第六章中,哈特曼考察了战后保守主义如何将马克思视为威胁,并将其视为非美国甚至反美国的代表。“借助战后红色恐慌,[保守派]几乎成功”抹去了马克思的一切。但这实际上算是一种史诗级的讽刺,右翼对马克思的关注反而帮助他的思想得以延续。这种历史的讽刺——或者说辩证的逆转?——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社交媒体时代,仅仅是讨论一个谣言的虚假性,也会让它传播得更广。

  在第八章中,哈特曼还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人对马克思的利用,特别是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对马克思的运用。他写道:“在一个日益致力于推翻新政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反而涌现出了一千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的脱钩使其得以以创造性的方式发展起来。历史制造了太多的讽刺剧。尤其是当马克思涉足其中时。”换言之:将“马克思”从所谓“现实政治”中抽离,反而让詹明信等学者以一种创新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解读马克思。但问题是,将马克思从政治载体中抽离,是否是创造性解读得以出现并大规模传播的必要条件?为何马克思特别能引发历史的讽刺?这种逆转是否是因为资本主义在美国“最发达”,因此马克思与美国——如同福尔摩斯与莫里亚蒂一般——不过是概念与物质的双生体,被困在永恒的舞蹈中?

  哈特曼并不热衷于回答这些问题。然而,《卡尔·马克思在美国》一书透露出,他对马克思的解读倾向于某种特定视角。事实上,哈特曼似乎希望那个被边缘化、甚至可以说被压抑的劳动者马克思能够回归。这种对马克思的理解方式贯穿全书,如同地下暗流。例如,在第八章的“后现代马克思?”一节中——注意这里的问号——哈特曼批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转化为对语言不着边际的分析。“从更广义上说,”哈特曼写道,“德里达应被视为这种后现代神秘主义的代理人,更应被视为左翼知识分子放弃物质关切、转向关注无形的文化与文本的一种症状。”从对德里达的这一阐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哈特曼而言,德里达有害地边缘化了以“经典劳动理论”著称的马克思。德里达在1993年,即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之后做出这一转变,读起来像是对资本主义的投降。

  哈特曼对马克思的这种理解方式在其对哈特与奈格里2000年的著作《帝国》的分析中亦显而易见。“与那些将马克思视为范式提供者而非叛逆先知学者不同,哈特与奈格里从革命性的马克思那里汲取了不少灵感。然而,他们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范式。他们剥离了马克思使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的物质基础。《帝国》一书是反全球化运动脱离工人阶级政治的一个副产品。”哈特曼指出,到21世纪初,革命性的工人阶级主体已被许多对马克思的解读所摒弃。哈特曼写道,哈特与奈格里及其他左翼知识分子所倡导的非物质主义虽在道德上正义,但在政治上却存在巨大缺陷,甚至完全缺乏力量:“千禧年之交的美国左翼运动展现出根植于废奴主义传统道德左翼的敏感性。道德左翼的崇高目标有时确实可以实现。但在面对新自由主义之时,道德化的左翼力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在本书的结尾处,那个关注劳动的马克思重新出现。“尽管当前的罢工浪潮远不及1934年那次规模庞大,但工人阶级的意识正在上升。民调显示,工会支持率首次在半个世纪内有所回升。”然而,哈特曼对这一切是否能催生一场民主社会主义革命并终结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持谨慎态度。他颇为犹豫地写道,“我们可能生活在,也可能不生活在晚期资本主义当中,这是一个曾被过于乐观的马克思主义者广泛使用的术语。”在这点上,哈特曼与詹明信、齐泽克和马克·费舍尔处于同一阵营,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更容易。”确实,对哈特曼而言,如果资本主义终结,那么马克思也将离去;就像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一样,他们都将坠入莱辛巴赫瀑布。哈特曼在本书结尾处写道:“马克思的漫长接受史揭示出了一个真理: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就无法被消灭。”

  或许,卡尔·马克思在美国的政治启示并不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当中。它可能更在于当下以马克思为工具,终结马克思热潮与低谷,从而让他真正安息的精神。正如盖雅特里·查克拉沃尔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在《全球马克思?》中所提醒的那样:“什么样的情况才算是‘知道’马克思写了什么?‘知道’马克思的著作,就意味着保留了这样一种旧信念:知识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但额外的任务是去改变世界。”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伴随资本主义的终结而终结,或许在此过程中也将实现美国梦中长期存在却屡遭阻碍的原则与理想。

文章来源:

  Jones‑Katz, Gregory. “Karl Marx’s American Boom.” Foreign Policy, 30 May 2025

  网络链接: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5/05/30/karl-marx-america-boom-communism-capitalism-hartman/

  ·作者简介 ·

  格雷戈里·琼斯-卡茨(Gregory Jones-Katz),美国知识史与文化史学家,目前为德国巴特洪堡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并任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译者介绍 ·

  李旭,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