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通3个多月接听电话2万多个 一条热线的心灵守护
□本报记者 李晓敏
一条电话线,一端连着绝望的呼救,另一端是24小时守候的专业力量。100多个日夜轮转,它在无声处挽救了无数濒临崩溃的心灵。
今年3月20日,一条承载着特殊寓意的心理援助热线——“12356”,在河南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同步开通。号码暗藏巧思:没有“4”(没事儿),有“5”(有我在),拨“6”(寻出路)。
如今,三个多月过去,这串数字已化为坚实的心理守护。省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这条24小时免费热线已接听电话2万多个,成为化解心理困境的重要桥梁。
是谁在拨打这条热线?困扰他们的问题是什么?近日,记者走近这条热线,探寻背后的故事。
135人团队,构筑24小时“心”防线
7月8日下午3点,位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接听室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咨询师专注地倾听着:
“喂,这里是心理援助热线,有什么可以帮您?”
“今天和领导大吵一架,心里堵得慌,感觉生活毫无意义……”
“听起来这件事让你感到很委屈,同时也有一点点愤怒。能具体讲讲吗?”
……
半小时后,来电者的情绪逐渐平复,通话结束。
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全省各地24小时不间断上演。这条由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各地打造的热线,背后是一套科学严谨的危机干预体系和一支135人的专业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护士,以及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其中约百人为专职热线咨询员。
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负责人张清清介绍,热线以情绪舒缓和心理危机干预为主,单次通话时长通常控制在30分钟内,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可延长至60—90分钟。对于需要长期系统帮助的求助者,热线会提供专业转介服务。
热线种种,谁在拨打12356
与传统心理咨询相比,高私密性、便捷性、及时性是“12356”热线的最大优势。电话那端的匿名性有效缓解了“病耻感”,让更多人敢于迈出求助的第一步。作为政府公益项目,它也消除了费用等顾虑。
运行三个多月,热线用户画像逐渐清晰:女性来电者略多于男性,未婚者稍多。咨询内容中,精神心理问题最多,占比23%;第二位是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占比22%;第三位是信息咨询,占比19%。
时间分布上,下午3点以后电话量明显增多。来电者的情绪困扰多为焦虑烦躁(35%)、悲伤低落(29%)和悲观绝望(9%)。
夜晚,是心灵最脆弱的时刻。数据显示,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高危来电最为集中。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郑峰回忆了一个揪心的深夜来电:
一个月前的凌晨,听筒里传来一个颤抖的童声:“老师,活着好累啊……”13岁的女孩小雨(化名),父母离异后辗转生活,却感受不到关爱,这次被父亲责骂后,绝望的她拨通了电话,边哭边倾诉。
“能感受到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你很崩溃,并且似乎感到绝望,觉得事情没法解决,但是又不甘心,想找找突破口。别着急,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目前的状况。”郑峰一边轻声安抚,一边启动联动机制。热线负责人紧急协调,多部门联动,最终警方在一条河边找到了意图轻生的小雨。
专家提醒,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青少年已成为热线的重要求助群体,占比27%。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超过半数的家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拒绝接受治疗。
“像小雨父母那样,将孩子的心理问题视为‘矫情’的情况并不少见。”张清清对此深感忧虑,许多家长对心理健康缺乏基本认知:孩子说“喘不过气”,可能是焦虑症的躯体反应;抱怨“睡不着”,或是抑郁症的前兆。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是困扰青少年的主要问题。
“只要及时干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纠正。”张清清强调,热线主要提供心理急救服务,系统的诊断和治疗仍需依赖线下专业机构。
“三个多月只是一个开始。”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没事儿’热线将持续为百姓解‘心事’,确保每一个深夜的绝望呼救都能听到回应——‘有我在’。”
从一串简单的数字,到一条深入人心的心理守护热线,“12356”正在中原大地扎根生长。这位负责人说,未来,河南省将持续加强热线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培训,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筑牢这条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