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松花江上》一首影响抗战时局的歌曲

发布时间:2025-07-07 10:16:25

  1936年初冬,籍籍无名的张寒晖在西安谱写《松花江上》。

  张寒晖,河北定县人,1902年,出生在一个衰败的书香之家。

  他为中国人民写出了许多首优秀歌曲,他始终没有专门学过音乐,也没有专门从事过音乐创作。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在延安因重感冒抢救无效病逝,长眠于宝塔山麓,被誉为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一. 创作名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立即填了一首《可恨小日本》,这是张寒晖填词创作的第一首歌。

  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在此期间作者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激起了他创作的念头。

  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写成名作《松花江上》的词曲调。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张寒晖无法排解对东北同胞境遇的同情和国土沦陷的悲伤,他以笔作枪,要用一首凄婉的歌曲来缅怀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

  1936年初冬,张寒晖在西安创作了永留中华史册的词曲《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这首歌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之一。

  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依据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这首歌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怀故:词的开头部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丰富资源。

  第二部分漂流:“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关内流浪。” 概括地描述了国土沦丧后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呼唤,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无限感慨地向故乡的亲人发出呼唤,抒发著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满含热泪、悲愤交加的音调,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二. 迅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陕西省立二中的学生歌唱,然后,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数万名官兵听后无不落泪,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松花江上》风靡全国,但它的创作者张寒晖却鲜为人知。

  据张寒晖的同学姚一征回忆:“他是噙着眼泪去写的,当他唱到‘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我们两个人都以泪洗面了。”

  他还创作了《军民大生产》

  张寒晖教书期间,曾有学生问他:“《松花江上》发表时,你为什么不写名字呢?”张寒晖笑着反问:“要名字干什么呢?”

  1936年“双十二”捉蒋前,这首爱国思乡的革命歌曲,被国民党反动派敌视为“宣传赤化”,横加禁止。

  西安事变后,《松花江上》这首歌很快地就传遍东北军。这首歌也迅速普及西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东北军东调,又把这首歌曲传布到江、皖广大地区。

  西安事变前,地下党王林、黄敬转给北平学联的歌咏队。北平歌咏队就用卡片印发流传。

  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安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西安。黎明前,驻扎在东城楼上的东北学兵队唱起了《松花江上》。周恩来听到后来到院子里,向卫兵学唱了这首歌。在参加东北军军官的一次集会上,他亲自指挥大家唱起了《松花江上》,悲怆的旋律把离乡背井的军官们带回到沦陷在日本铁蹄下的东北,所有的军官都热泪盈眶,有的举起了拳头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1937年除夕在西安,《松花江上》的歌曲再次被周恩来推广和传唱。

  三. 一首影响抗战时局的歌曲: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但是有这样一首歌,它的威力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中国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它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九月这个特殊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饱含血泪和悲愤的歌曲;一起缅怀它的创作者张寒晖。

  抗日战争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晚上,八路军摸到敌人的碉堡下面,向伪军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然后给他们唱了《松花江上》。当歌声终止后,碉堡中一个东北口音的士兵带着哭腔说:“再唱一遍,好吗?”于是,《松花江上》再次响彻夜空,歌声激起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怀念,渐渐可以听到碉堡中的哭泣声。几天后,很多东北籍士兵都带着武器投诚来了。

  张寒晖代表作《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均被用在1964年上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影响深远。

  中国著名男高音李光羲在大型歌舞剧《东方红》演唱《松花江上》,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附:《在松花江上》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