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爱与恨给了他呐喊的力量——《红旗谱》作者梁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4 18:16:53

梁斌4岁认字,8岁入村学。1925年,11岁的梁斌准备报考县立高小时,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英、日帝国主义强盗镇压了工人运动,枪杀了工人领袖顾正红。这条新闻在偏远的乡村中不胫而走,连不通新学的先生,说起来也是为之色变,使11岁的梁斌气愤填膺。作文课上,先生出的题目是“试述上海五卅惨案”,怀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愤慨,梁斌认真完成了作文,受到先生的夸奖。谁知几天后投考县立高小时,作文题目竟然还真是“试述上海五卅惨案”,算术他也考得不错,梁斌自然顺利地通过了。这是梁斌受到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教育。

梁斌在少年时代的学生生活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张化鲁老师、刘显曾老师和宋卜舟老师,他们都是保定二师的学生,共产党员。特别是张化鲁老师,国语教得好,每星期六作文课,或是讲评,或是作文,梁斌认真写作,仔细听讲,作文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自此梁斌更加努力了。另外,他对习字、音乐也有兴趣,尤其图画更见才华。梁斌一生能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作家,便从此开始。

在张化鲁老师的倡导下,学校办起了图书馆,从保定买回了一批书刊。有《东方杂志》、《学生杂志》、《小说月报》、《创造季刊》等进步刊物。梁斌如获至宝,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他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也喜欢鲁迅的杂文,更喜欢创造社的作品。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了郭沫若的诗歌及《棠棣之花》等作品,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一股催人奋进的阳刚之气,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1927年,梁斌14岁。由同学范振生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反帝反封建的战士,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时,正是北伐军挺进长江沿岸的时候,眼看革命就要成功了,蒋介石却叛变革命,勾结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回转头来,绞杀共产党员、工农群众。梁斌听到这消息好像炸雷轰顶,如从高崖跌进深渊,第一次认识到革命的曲折与艰难。

县高小毕业后,梁斌考取了保定私立育德中学。育德中学学费很贵,每年要花100多块大洋。全家四五十口人,生活艰难,母亲正在生病。梁斌不愿再耗费一家人的血汗,便决定辍学,在家劳动,自食其力,抽空读书、写字、学画或下地干活。

这年深冬的一天,同学沈炳南来找梁斌说:“你是团员,要组织串连,展开反割头税斗争。”原来,蠡县的两个乡绅和县政府相互勾结,巧立名目,规定:凡是过年杀猪的都要上交“割头税”。每杀一头猪要交3元5角的割头税。另外猪鬃、猪毛、猪尾巴、大肠头全归乡绅承包,不许私安杀猪锅。劳苦农民无不义愤填膺。梁斌四处奔走,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反割头税斗争。农民纷纷安锅杀猪,拒交割头税。但是承包了全县割头税的两个乡绅不肯罢休,到县政府告状,引发出一场官司。腊月二十七大集,梁斌和老师、同学们以及组织起来的群众上街游行、砸盐店,随后队伍开到县政府门前,要求县长出来讲话并免去割头税。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公开的合法斗争,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这是梁斌第一次见到群众斗争的盛大场面,成为他以后创作的《红旗谱》描写的主要事件之一。

1930年,梁斌为准备报考保定二师,在县高小就读补习班。校长是蒋冠五,班主任是丁浩川,都是二师学生。在丁老师的诱导下,梁斌读了郭沫若的《前茅》、《恢复》,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鲁迅的《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当时,保定二师是官费学校,为一般贫寒子弟所向往。每年招生面向省内外,往往是招收四五十人,而应考者却有几千人。虽然二师学生多数出身贫苦,但勤奋好学,知识水平较高,因而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勇于追求真理,并努力探求消除内忧外患、救国救民的道路。早在1924年,二师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成为保定古城革命斗争的中心。梁斌一入二师,就感受到了浓厚的革命氛围,他积极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活动,并和进步同学一起驱逐了反动校长张陈卿。梁斌在二师期间还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如郁达夫的《沉沦》,蒋光慈的《战鼓》,瞿秋白的《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以及苏联革命文学《毁灭》、《夏伯阳》、《铁流》等,思想深受启发。当时二师政治学习气氛浓厚,各学生团体相继成立,梁斌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文学研究会”,既探讨政治问题,也探讨文学问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保定。二师同学群情激愤,提出了“不救国、毋宁死”的口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梁斌和同学们组织了粉笔队,到大街小巷写抗战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抗日宣传。

1932年上半年,梁斌因病回家。国民党河北省教育厅对保定二师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恼火,以兵乱为由,宣布提前放假,紧接着又宣布解散第二师范,并在《保定日报》上刊登开除梁斌在内的50名学生和勒令休学的30名学生的名单。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在二师成立“护校委员会”,通知回家的同学立即返校,但刚刚回去五六十人,学校就被反动军警包围了,断绝了米面等供给。7月6日早晨,骇人听闻的惨案发生了。反动军警向学生发动了进攻,二师学生同敌人展开了巷战。当场7名学生壮烈牺牲,38名学生被捕,其中4人被判处死刑。

这一年9月,家乡发生了“高蠡暴动”。红军到处开仓济贫,镇压地主,收缴枪支。国民党军队出动了骑兵十七旅,红军因敌众我寡且指挥失当,被敌人击溃于南、北辛庄之间。反动军队抓捕红军后,用刀砍、用铡刀铡,把人头挂在树上和城门上,鲜血淋漓,数月不止,白色恐怖笼罩着冀中平原。梁斌听到这些惨痛的消息,无比悲痛,跑到高粱地里大哭一场。

反动派对于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这仇恨的种子在梁斌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他说:“自我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棵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我要下决心挥动笔杆和刀枪,向敌人战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