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感才是生活的常态,很多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句话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成为当代许多人情绪宣泄与认知归宿的一句“哲学鸡汤”或“现实毒药”。它看似冷静、现实,实则蕴含着两层张力:一方面是对客观条件和历史力量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则可能成为消极宿命论的工具。用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命题,能帮助我们把“无力感”的正当性与危险性分清楚,既不落入天真乐观的自欺,也不陷入消极绝望的泥淖。
“无力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客观的无力感,即在现实条件下个体确实缺乏改变某些外部处境的能力(例如面对宏观经济衰退、自然灾害、国际冲突时的无奈);另一种是主观的无力感,指个体在心理上感到无能为力,常伴随焦虑、抑郁与被动。两者相关但不等同:客观无力感为主观无力感提供土壤,主观无力感则可能放大客观困境,甚至通过行为上的退缩反过来巩固原有结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话本身有哲学含量:在自然界与社会发展中,确实存在某些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人类意志并非万能。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生活状态与意志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承认“不是所有事都能由个人意志左右”,是对现实的理性认识;但若据此推断“既然许多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就不必行动”,则属于对唯物辩证法的误读。
要透彻理解“无力感”,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三把分析钥匙:
历史性:人的处境具有历史根源,很多当下问题必须放在特定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与历史脉络中理解。今天的宏观经济波动、技术变革、人口结构、生态危机,都是长期历史过程的产物,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矛盾性: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个体与结构的矛盾、短期与长期的矛盾、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都是动力源。无力感体现了矛盾的一面,但矛盾同时也是变革的根源和契机。
实践性: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的首要性:即使存在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件,人类通过有组织的实践、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建设,仍能改变原来的条件和走向。
面对“无力感”有两种常见误读,一是被动宿命论,二是武断责任归咎。
被动宿命论就是认为既然许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人应当放弃努力,顺其自然。这种观点容易导致政治冷漠、社会退缩与个人消沉,使得可改变的事物得不到改造,从而自我实现了“无能为力”。
武断责任归咎则和前者相反,有些话语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个人意志缺失,忽视结构性条件。例如,把就业难、住房难完全解释为个体“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这既误读了社会机制,也加深了个人负罪感。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既不全盘否定个人能动性,也不把一切问题归咎于个人,而应把个体能动性与结构性约束放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来看待。
为何“很多事情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从若干客观层面看到原因:
资本的全球流动、产业链依赖与金融化使得个体和小群体在遭遇宏观震荡时容易受冲击。单个劳动者难以左右宏观资本走向。
数据监控、算法决策在就业、社交、信用评分等方面形成新的约束,个体在平台规则下显得被动。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具有系统性与跨代性,个体行动的效应常常被分散与滞后。
法律、体制、阶级分配和权力关系决定了资源分配与社会流动的路径,改变这些需要集体行动和长期斗争。
这些事实构成了某种“客观必然性”,在短期内确实限制了个体的选择空间。
尽管存在上述限制,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人的意志并非毫无作用。唯物辩证法强调必然与可能的统一:
历史上的集体实践改变了结构,工人运动、妇女解放、民主化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无不是通过群众实践、政治斗争与制度创新,把“原本看似必然的”状态改造成新的现实。
局部能动性的累积可以引发质变,微观层面的改变(技能革命、社区互助、创业创新)在广泛扩散后会改变整个系统的运作模式。
主观认识的转化亦能改变行为和环境,当个人与集体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行动策略会随之改变,进而反作用于客观条件。
因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题在承认一定范围和阶段的客观性时,同时蕴含着“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改造”的潜能。
唯物辩证法强调时间的维度。许多人感到无力,常因关注的是短期的挫折与限制;而历史的变革则往往是长期的、曲折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既不被短期的失败所凝固,也不盲目乐观。要在短期现实和长期可能之间找到平衡:短期内做好自我保护与微观改造,长期内参与制度性变革与文化建设。
“无力感才是生活的常态”这一观点,既有对现实约束的清醒揭示,也有可能成为消极宿命的借口。唯物辩证法提醒我们:承认客观条件与历史力量,绝不等于放弃实践;认识到许多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是激发集体行动、制度改革与理论反思的理由。把无力感当作对现实的诊断,而非终局宣判,将其转化为认识上的清醒与行动上的动力,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最后一句话送给也许处在无力感中的你:承认无力,但不要被它定义。
历史的改造从来不是一人之事,也不是一时之功;它是无数小而具体的实践累积而成的。把目光拉长,把行动组织起来,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更多可能性——这既是对现实的清醒回应,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