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全实录(42)

发布时间:2025-08-14 15:17:24

1985.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时间多长?考虑来考虑去,讲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比较合适。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大概十年到十五年是一定需要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包括两部分性质:(一)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超过农业。现在我国工业很落后,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许多机器不能造。工业与农业的比重现在说工业已占百分之二十八,是否真达到了,我还有些怀疑。什么叫国家基本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五十一,或者达到百分之六十吧!按照苏联的经验,工业的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七十才算工业化,我们现在还差百分之四十二。我国的工业化,工业比重也要达到百分之七十。(二) 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何时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不好定,因此也不要宣布。但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肯定可以完成。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 倾或右倾的错误。

有人认为过渡时期太长了,发生急躁情绪。这就要犯"左" 倾的儲误。现在基本建设、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都有急躁情绪,比如急于要多搞合作社,“五反”后对资本家进攻没有停止,使工人阶级自己处于进退两难地位。

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 "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 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惟一的道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党的文献》2003年第四期。)

1986.我们提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比较好。所谓逐步者,共分15年,一年又有12个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过渡,最后全部过渡完。

过渡时期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用逐步过渡的方法。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集体化、合作化,比较容易懂。如何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好多人不懂。我认为,社会主义因素是逐年增长的,不是说到第16个年头上突然没收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根据过去四年的经验,资本主义企业中社会主义因素是逐年增长的。私营商业,可以逐年挤掉。零售每年挤掉5%,9年挤掉45%,加上现在已挤掉的30%,到第二个5年计划末达到挤掉75%;零售过渡时间长,但有十年也基本挤掉了。批发的主要部分挤掉也快,只要六七年即可办到。向两边挤:(一)商业资本家向工业挤,他们剩下的钱可以搞工业;(二)店员我们接收过来,先救济后就业。私营工业,社会主义因素也可以逐年增长。两种国家资本主义,都有社会主义因素。高级的是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或者社会主义因素更多一点。低级的是加工订货,两头和中间都卡住了。两头即原料和购销已卡掉;中间有工缴费、品种规格检验、工会、党支部、劳资协商等,也卡得很厉害。今年我们忙不过来,明年就要抓一批私营大厂,我们派干部去。不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15年原封不动,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是逐年增长的。不要总把资本主义经济看成一块铁板,看成是不变化的。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党的文献》2003年第四期。)

198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十五年。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三个大步就差不多了。基本上完成,不等于全部完成。讲基本上完成,是谨慎的讲法,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谨慎一点好。(《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80页。)

1988.我们的一切工作,围绕一个总目的,这就是要达到:在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之下,在正确地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过程中,稳定地完成过渡时期建设和改造我们国家的伟大任务,即是说,我们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对陈云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的报告要点稿的批语和修改》(1953年9月4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322页。)

1989.至于完成整个过渡时期,即包括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基本上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7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93页。)

199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内,或者说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央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决议的通知和毛泽东对决议稿的修改》(1953年10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365~366页。)

1991.总路线,概括的一句话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年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04页。)

1992.一九四九年农村不能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那时农村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就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就中华民族来说,首先是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现在新的矛盾产生了,农村里产生新的资本主义,50%以上的区乡干部有余粮。当然他们不是资本主义分子,但不搞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倾向便要发展。所以要大大宣传总路线,宣传农业集体化。那时,城市也不能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国营经济才接受,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摊子没有摆开,没有做出榜样,有势没有形成。现在是应该也有可能大大宣传总路线和国家资本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统战人事安排问题》(1953年12月9日),《党的文献》2003年第四期。)

199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316页。)

1994.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体系构成的两个重要分支部门:

(1)私人资本——国家资本主义;

(2)小私有制农民的征收,征购。

主体——国营工业;

一翼——国家资本主义;

又一翼——农村的互助合作和粮食的征购制。

(《关于粮食统购统销问题的讲话提纲》(1953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383页。)

1995.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即一九五二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就是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求达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89页。)

1996.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是:基本上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18年,即恢复时期的三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序言》(1955年9月2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395页。)

199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要完成这个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16~317页。)

1998.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会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页。)

1999.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351页。)

2000.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让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共产党是要努力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146~147页。)

2001.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

因此,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

(《同英国记者斯坦英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183~184页。)

2002.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零五年的历史,特别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点告诉了中国人民。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080页。)

2003.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081页。)

2004.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的集中表现),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33页。)

2005.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而我们已作了的工作,还只是向这个方向刚才开步中。(《关于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1952年2月1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23页。)

2006.印度是反抗帝国主义而获得独立的,我们国家也是反抗帝国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在一点上吃了亏,恐怕中国比印度在这点上还要差一点,那就是我们缺乏工业。我们不但要有文化,而且要有工业。中国要工业化,印度也要工业化,工业化起来,帝国主义就不敢欺欺侮我们了。(同印度艺术代表团的谈话(1953年7月26日)。)

2007.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不外两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资本,同时借助于外援。(《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336页。)

2008.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这是应为全党同志所明白了解的。(《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1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207页。)

2009.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这除了直接的农业税以外,就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的生产,拿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既满足了农民和国家两方面的物资需要,又为国家积累了资金。而轻工业的大规模的发展不但需要重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发展。因为大规模的轻工业的发展,不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所能实现的,它有待于大规模的农业,而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农业。因为只有这种农业才能够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2~433页。)

2010.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合作社的领导机关。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统,可能使得我们遇到困难;但是可以组织,必须组织,必须推广和发展。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33页。)

2011.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7。)

2012.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惟一的道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党的文献》2003年第四期。)

2013.各级农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这件事看作极为重要的事。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年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299页。)

2014.就农业来说,只有在农村中一步一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才能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一步一步地和普遍地获得提高。(《对中央关于统购粮食的宣传要点稿的修改》(1953年10月3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371页。)

2015.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这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18页。)

2016.中国的情况是:由于人口众多、已耕的土地不足(全国平均每人只有三亩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有一亩田或只有几分田),时有灾荒(每年都有大批的农田,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水、旱、风、霜、雹、虫的灾害)和经营方法落后,以致广大农民的生活,虽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为改善,但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仍然有困难,许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的农民只占比较的少数,因此大多数农民有一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和它的成就,正在日益促进他们的这种积极性。对于他们说来,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这种状况的农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这就是说,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29页。)

2017.经过了两千多年仍然是那样贫困的人民,办了三年合作社,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开始改变了面貌。这就证明,现在的社会主义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9月、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54~455页。)

2018.一切劳动农民,不论是哪个阶层,除了组织起来集体生产,是无法抵抗灾荒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9月、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57页。)

2019.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9月、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57页。)

2020.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77页。)

202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首先,大家知道,我国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资的需要却 是一年一年地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包括由国家组织的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在内(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亩),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曾经遇到了的,苏联是用有计划地领导和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法解决了,我们也只 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解决它。其次,我们的一些同志也没有把这样两件事联系起来想一想,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它的拖拉机的生产,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产,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现代运输工具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其次,我们的一些同志也没有把这样两件事联系起来想一想,即: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31~432页。)

202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互关系问题,必须强调二者的紧密联系,而不可只强调前者,减弱后者。因为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中央转发辽宁省委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报告的批语》(1955年8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第304页。)

2023.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农业经济之间的大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20页。)

2024.大家知道,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工农联盟,这是建立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从地主手里取得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从封建所有制解放出来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个革命已经过去了,封建所有制已经消灭了。现在农村中存在的是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的所有制。大家已经看见,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 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那些富裕中农也将对我们不满,因为我们如果不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的话,就永远不能满足这些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人和农民的同盟能够继续巩固下去吗?显然是不能够的。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这个联盟就有被破坏的危险。(《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37页。)

2025.我们认为,只有在农业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地巩固起来,才能够彻底地割断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系,才能够彻底地把资产阶级孤立起来,才便于我们彻底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

现在,我们还没有完成农业合作化,工人阶级还没有同农民在新的基础上结成巩固的联盟,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还是动荡不定的。过去我们同农民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现在农民不满足了。对那一次得到的利益,他们有些忘了。现在要有新的利益给他们,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在,农民还没有共同富裕起来,粮食和工业原料还很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就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找我们的岔子,向我们进攻。几年之后,我们会看到完全新的形势:工人阶级和农民在新的基础上结成比过去更加巩固的联盟。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

2026.以前那个反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联盟是暂时的联盟,它巩固一下又不巩固了。在土地改革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那些富裕的,变成富农的或很富裕的,他们也不相信我们,觉得共产党的政策总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结果两下都不相信,穷的不相信,富的也不相信,那末工农联盟就很不巩固了。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就多了。那个时候,资产阶级的嘴巴就被堵住了,资产阶级将发现自己处于完全孤立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

2027.土地改革,使我们在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同农民结成了联盟,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民得土地这件事,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它只破坏封建所有制,不破坏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这一次联盟使资产阶级第一次感到了孤立。一九五零年,我在三中全会上说过,不要四面出击。那时,全国大片地方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还没有完全到我们这边来,如果就向资产阶级开火,这是不行的。等到实行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完全到我们这边来了,我们就有可能和必要来一个“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使我们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巩固了同农民的联盟。(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

2028.我们的工农联盟,已经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础上。不搞合作化,农民必然向两极分化,工农联盟就无法巩固,统购统销也无法坚持;只有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统购统销的政策才能继续,才能彻底执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卷第118~119页。)

2029.中国农业现在大部分是个体经济,要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要坚持自愿原则。不去发展,就会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右倾。搞猛了也不行,那是“左”倾。要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80页。)

2030.坚持自愿、互利原则,现在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各项问题:(1)耕畜和大农具是否以迟一两年再入社为适宜,入社作价是否公道和还款时间是否过长;(2)土地报酬和劳动报酬的比例是否适当;(3)合作社所需要的资金如何筹集;(4)某些社员是否可以使用自己的一部分劳动力去从事某些副业生产(因为现在我们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般地还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所以,上述四个问题必须注意解决得恰当,才不至于违反贫农和中农之间的互利原则,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自愿);(5)社员的自留地应有多少;(6)社员成分问题,等等。(《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27页。)

2031.在目前一两年内,在一切合作社还在开始推广或者推广不久的地区,即目前的大多数地区,应当是:(1)贫农;(2)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3)老中农中间的下中农——这几部分人中间的积极分子,让他们首先组织起来。这几部分人中间暂时还不积极的分子则不要勉强地拉进来。等到他们的觉悟程度提高了,他们对于合作社感到兴趣了,然后再分批地把他们吸收进合作社。这几部分人的经济地位是比较接近的。他们的生活或者还是困难的(贫农,他们分得了土地,比较解放前是好多了,但是还因为人力畜力和农具的不足,生活仍然感到困难),或者还不富裕(下中农),因此,他们有一种组织合作社的积极性。虽然如此,他们中间的积极性的程度,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是不同的,有些人很积极,有些人暂时还不大积极,有些人还要看一看。因此,我们对于一切暂时还不想加入合作社的人,即使他们是贫农和下中农也吧,要有一段向他们进行教育的时间,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觉悟,不要违反自愿原则,勉强地把他们拉进来。

至于新中农中间的上中农和老中农中间的上中农,即一切经济地位较为富裕的中农,除开若干已经有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觉悟、真正自愿加入合作社的,可以吸收他们入社以外,其余暂时都不要吸收,更不要勉强地把他们拉进来。这是因为他们现在还没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觉悟,只有等到农村中大多数人都加入合作社了,或者合作社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同这些富裕中农的单位面积产量相等甚至更高了,他们感到再单干下去在各方面都对他们不利,而惟有加入合作社才是较为有利的时候,他们才会下决心加入合作社。

这样,先将经济地位贫苦或者还不富裕的人们(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按其觉悟程度,分作多批,在几年内,组成合作社,然后再去吸收富裕中农。这样就可以避免命令主义。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27~428页。)

2032.在一切合作化还没有达到高潮,富裕中农还缺乏觉悟的地方,以首先吸收(一)贫农,(二)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三)老中农中间的下中农,这样三部分人加入合作社为适宜(并应依其觉悟程度,分作多批吸收进来,首先吸收觉悟较高的分子)。对于凡在目前不愿入社的富裕中农,即新老中农中间的上中农,则不要勉强拉入。目前许多地方发生强迫富裕中农入社,目的在打他们的耕畜、农具的主意(作价过低,还期过长),实际上侵犯他们的利益,违反了“巩固地团结中农”的原则。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决不可以违反的。至于富裕中农中间资本主义思想浓厚的一些人,在目前一切合作社初办或者还不占优势的地方,不论是把他们拉进来,或者他们自己企图钻入合作社谋取领导地位(并非由于真正的政治觉悟),或者企图组织低级社如黑龙江双城县所发现的那样,对于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领导地位都很不利(个别公道能干政治觉悟高的富裕中农,当然不在此例),而一切合作社是必须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领导地位的。有人说,现在的提法似乎是放弃“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这个口号了,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是放弃这个口号,而是使这个口号按照新的情况加以具体化,即将新中农中间已经上升为富裕中农的人们,不算作依靠对象的一部分,而将老中农中间的下中农算作依靠对象的一部分,这是按照他们的经济地位和对于合作化运动是否采取积极态度来划分的。这即是说,贫农和两部分下中农,相当于老贫农,作为依靠对象,而两部分上中农,则相当于老中农,作为巩固地团结的对象,而目前团结他们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强迫他们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关于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问题》(1955年9月7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44~445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