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渗透到落后国家的经济不是促进那里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而是阻碍了那里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这便是依附性理论的基本内核。依附性理论的批判矛头直指资产阶级学者的“现代化理论”。后者认为,资本主义渗透通过技术转移、市场开放与制度模仿,必然推动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那么,这一点我们是承认的,但这并不是全部,这是这个理论的合理内核,那么怎么理解经济落后的问题呢?西方一些学者认为,要理解阻碍落后国家沿着发达国家工业化之路前进的力量,必须首先考察封建主义腐朽的显著特征和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并提出了四个主要因素,他们认为:
1、农业产量的提高;
2、农民的大量破产,并且这种破产为工业无产阶级创造了潜力;
3、分工的扩大;
4、新兴的商人阶级和富裕农民手中的资本积累。
这些因素的结合成为了资本主义形成的确立前提条件,而第四个因素,也被称之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在学者们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它被视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历史作用。这就是说,原始积累是造成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
所以,正是因为原始积累这个条件从而使得西欧率先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这里开始向卢森堡陷阱滑坡。我们需要追问,为什么西欧要率先走向资本主义发展呢?这里就有学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主义从其积累的最初中心借以向外传播的方式。这个便是根本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将西欧的“率先发展”归因于“向外传播的方式”,这正是将卢森堡的“外部积累论”极端化表述,即将资本主义积累的“外部性”(对非资本主义地区的剥削)视为其“起源”的必要条件。并且我们还能发现,这是一种循环论证,即用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来解释其原因。同样这也被视为落后国家因为外部条件不够充分,从而缺乏西欧国家的增长条件,使之不能有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
不过,我认为这个观点还是把问题甩给了外部条件,在这里我认为,落后国家未能实现资本主义“健康发展”的根本障碍,往往不是外部条件的缺失,而是内部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固延续与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的勾结。例如,拉美殖民地时期,西班牙、葡萄牙通过“大庄园制”(Encomienda)将印第安人束缚在土地上,维持封建土地所有制,独立后,大庄园主阶级与外国资本结合,形成“考迪罗”(Caudillo)军事独裁政权,始终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这种“内部封建残余的固化”才是拉美长期落后的主因,而非“缺乏外部条件”。外国资本正是利用了这一小撮反动分子才能使其作为附庸并依附于外国资本的国家经济支柱。
没有这样的条件,它是不可能成为殖民地的,我们来看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毛选》第20页),我国近代的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地租、高利贷),将我国农村束缚在自然经济轨道上,使民族工业缺乏原料市场和劳动力来源,这个是主要原因。外部条件只是作用到内因上形成的。
这也是我要说明的,落后国家的先进队伍应当掌握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这是十分关键的认识,要明确自己国家内部,哪些阶级和势力在维护旧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样才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革命和经济改革策略。落后国家解放的根本路径是通过内部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即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买办资本,而非仅仅摧毁帝国主义建立的外部积累体系。那么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够使得其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再来还是我们在第一章所强调的内容,就是说关于“资本积累”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呢?以及关于原始积累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观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说,西欧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很偶然的历史机遇,它取决于一个外部的第三者,即国内的小生产经济和国外的殖民地经济。但是这种殖民地并不是先存在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点应该怎么解释呢?当然卢森堡并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她只是自以为驳倒了马克思,从而自以为建立的理论。
卢森堡理论的局限性源于她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理解偏差。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已经揭示了两大部类的平衡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些条件主要通过内部市场的结构协调来实现,外部市场的作用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通过不平等交换来转移剩余价值,缓解内部矛盾,但并非积累的起源。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明显看到,不平等交换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本质,因为它只是资本积累所采取的手段,而不是资本积累自身的运动。
而之所以说,卢森堡这样的理解会把资本主义积累变成一种历史机遇论也正在于此。因为这样的理解使得,资本主义扩张的可能性和持续性并非由资本主义内部逻辑决定,而是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机遇的,这样的话,帝国主义的产生就不是列宁所强调的资本主义自身内部矛盾必然发展而来的,即垄断资本的特征,这样帝国主义就是历史的偶然现象。
事实上来说,卢森堡犯的这个错误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确实存在,同志们,卢森堡的确观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大规模向殖民地扩张(如英国对印度的商品输出、法国对非洲的殖民掠夺),并将这一“具体现象”,即外部市场扩张,但能否直接等同于“积累的本质原因”?显然不能。但她未追问,为什么资本主义会选择外部市场?这一选择背后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之所以一些经济学家抨击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也在于他们不理解辩证的抽象法。而把很多经济学研究停留在了感性经验层面。这也是卢森堡强行在资本积累理论中提出“第三者”的错误的哲学方法论基础。马克思观察到,资本积累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但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就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必须保持动态平衡,也就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满足I(v m)=Ic,扩大再生产需I(v m)>Ilc。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由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本性驱动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抽象出来的“本质规定”。
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进一步将这一本质矛盾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实现,既依赖于内部市场的扩大,如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与相对贫困化并存,但总需求因生产力发展仍可能增长,也依赖于外部市场的扩张,如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商品倾销。但外部市场的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当内部市场无法容纳剩余价值时,资本必然突破地理界限,通过殖民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将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前资本主义的农业、手工业纳入世界市场,从而为自身积累创造新的空间。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表现,而非“外部因素决定”的结果。
马克思的方法是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科学的、人类上千年来反复实践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点出发,并辩证地再现具体过程。我们一般是这样来看的,外部市场的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产物一一当内部市场因无产阶级贫困化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即“资本积累一般规律”而萎缩时,资本必须突破地理界限,将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商品市场,从而通过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和劳动力市场,并破坏传统经济结构,迫使农民进入工厂。因此,外部市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外化”,而非“独立决定因素”。
我们现在又回到问题上来的,那么什么是依附性积累?它就是指边缘国家在参与全球资本主义分工时,其积累过程被中心国家的资本逻辑所主导,导致积累成果被中心国家攫取,自身发展陷入依附性困境。
但在方法论上也同样将“现象关联”等同于“因果本质”,常将边缘国家的贫困与中心国家的富裕直接关联(如“中心剥削边缘”),但未揭示这种关联背后的生产关系机制。例如,弗兰克提出“中心一边缘”的“大分流”理论,认为欧洲通过殖民掠夺积累了原始资本,而亚非拉因“缺失欧洲式发展”陷入贫困。这一论述虽描述了现象,但未解释:为何殖民掠夺能转化为资本积累?其背后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而非简单的“地理优势”或"文化差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