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浩渺,云影天光相映成画,在昆明西郊的湖山怀抱中,一座山洞中的博物馆静静矗立——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正是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
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入口
1936年,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在南京成立。然而,抗战烽火骤起,沿海口岸相继失守,工厂一路辗转至重庆、昆明柳坝,最终落户昆明海口。1939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器材厂在这里诞生,肩负起为前线提供急需光学装备的使命。
第一具微光像增强器
彼时空袭威胁如影随形,工厂被迫“遁入”山体深处。海口地区的岩壁被凿开,13条纵横交错、总长近1800米的隧道构成一座地下堡垒。洞内机声轰鸣、灯火微弱,一代光学巨匠龚祖同带领技术人员潜心攻关。仅三个月后,第一具完全国产的“6×30”军用双筒望远镜问世。此后,测远镜、炮队镜、指北针等一批批精密光学器材源源不断奔赴抗战前线,成为将士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第一具红外变像管
这座代号“二九八”的工厂,从此镌刻在中国光学史册上,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第一具军用望远镜、第一条光学玻璃熔炼生产线、第一支红外变像管、第一套导弹地面瞄准设备……诸多领导曾亲临考察,王希季等八位院士在此播下科学的种子,洞中回荡的不只是轰鸣声,更是我国自立自强的民族工业。
第一具枪瞄
2016年,工厂80周年之际,工人依照1939年原始图纸,精心复刻了“中国第一款军用望远镜”,并将旧址改建为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包括主馆、厂史馆、夜视产品体验馆、多媒体功能厅四大区域,系统展示中国光学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第一具军用望远镜
如今,这里已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重温第一具国产军用望远镜的诞生历程,走进曾经的生产线,体验单筒望远镜组装过程,近距离感受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脉动。
山洞中的机声早已远去,但历史的回响愈发清晰。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正用一段段光影记忆,讲述着民族工业的奋斗史与自强路。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
图片均由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