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罗平:“田野巡察”深耕民情解民忧

发布时间:2025-08-07 14:07:34

  “以前去反映问题,在路上就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干部直接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好!”前不久,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的集市上,村民李大爷对着摆摊接访的巡察干部点赞,脸上难掩笑意。

  这温情一幕,正是罗平县推行“田野巡察”工作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为破解基层监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题,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罗平县跳出“办公室巡察”的惯性,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一线得到高效解决。

  问政于野:把巡察“触角”伸到最基层

  “巡察组的同志,我家地边上的灌溉渠堵了大半个月,能不能帮忙看看?”在大水井乡的玉米地里,正在劳作的张大哥拦住了穿着胶鞋、带着草帽的巡察队员。

  以往,基层巡察多依赖看台账、听汇报,难免隔着一层“玻璃”。为改变这一现状,罗平县统筹县、乡、村三级巡察力量,构建“立体式”巡察体系:从县级抽调业务骨干带队,乡镇纪委干部协同参与,村级联络员全程引导,让巡察队伍既懂政策又熟村情。他们打破“按部就班”的节奏,把工作重心彻底下沉——赶在农忙间隙钻进田间地头,趁着村民傍晚归家时走进农家院落,瞅准赶集日挤上热闹的集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

  “要让群众知道巡察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的,不是走过场。”罗平县委巡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农村信息传播特点,巡察组创新宣传方式,把“书面语”译成“家乡话”:将巡察内容、举报方式、受理范围等核心信息,改编成村民听得懂的方言顺口溜,录制成语音版公告。

  “巡察组,到村头,有难题,尽管说;不合理,敢举报,解民忧,不含糊……”每天清晨和傍晚,乡村应急广播里便会传出熟悉的乡音,亲切的方言广播像“蒲公英”一样,让巡察信息飘过山岭、钻进村寨。

  主动寻访:织密诉求收集“三张网”

  “村里公示的资金使用情况你看了没有?有啥情况尽管跟我说。”在钟山乡,“廉情观察员”郎大爷正拿着笔记本,一边和村民唠着家常,一边记下乡亲们反映的问题。作为村里的老党员,他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如今成了巡察组的“千里眼”“顺风耳”。

  群众的诉求往往藏在“家长里短”中。为此,罗平县构建起多渠道、广覆盖的诉求收集体系,变“被动等访”为“主动寻访”。

  聘好“廉情观察员”织密“信息网”。从各村择优选聘老党员、退休干部、村民代表担任“廉情观察员”,这些“土专家”扎根基层,能第一时间收集廉情动态、矛盾纠纷,让巡察组精准掌握“村情账本”。

  田间流动巡察织密“民情网”。巡察队员不再守着办公室等线索,而是带着民情记录本,跟着村民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在九龙街道的院坝会上,他们听老乡家门口就业难的问题;在鲁布革乡的大榕树下,他们记下乡亲对损毁道路进行修缮的期盼。“脚沾泥土才能心贴群众”,这是巡察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集市摆摊接访织密“便捷网”。利用乡镇赶集日人流量大的特点,巡察组在集市显眼处设点,摆上桌椅、挂上横幅,面对面接受咨询、受理举报。“以前觉得反映问题麻烦,现在赶个集就能说上话,踏实!”长底乡坡脚村一村民在接访点前,把心中的诉求一五一十道了出来,三天后就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回应。

  这“三张网”让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小到邻里矛盾纠纷,大到惠民资金发放不及时,巡察组都一一记录在册,推动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闭环整改:让“巡察红利”落到实处

  “现在的电压很稳定,家里也不会经常跳闸、停电,真是太感谢了!”看着家中电器正常运行,阿岗镇阿窝村委会木格村村民喜上眉梢。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罗平县着力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建立“收集—交办—整改—反馈—回访”的闭环机制。对巡察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具体措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为确保整改不走过场,该县严格执行“办结必反馈、反馈必回访”制度。巡察组定期“回头看”,既看问题是否整改到位,更听群众是否满意。在马街镇,针对群众反映的“生活用水不足”问题,巡察组不仅督促马街镇党委政府对受损管道进行修复、清理落石残渣、疏通供水沟渠管道,还回访了20余户村民,直到确认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放心水才“销号”。

  “群众的笑脸,是检验巡察成效的最好标准。”罗平县委巡察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畅通群众评价渠道,让群众当“裁判”,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检验。十四届县委以来,“田野巡察”已推动解决农村饮水、道路维修、供电保障等民生问题130余件,基层干部作风持续转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要让‘田野巡察’更接地气、更有实效。”罗平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表示,将继续深化工作机制,让巡察干部多往田间跑、常到农家坐,把监督的“放大镜”对准群众最关心的事,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基层监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通讯员 李露琼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