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千人受益 四川“阅·自然”公益课堂从图书馆走入自然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8月4日,记者从四川省图书馆获悉,由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公园城市培训中心)和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阅·自然”公益课堂走出图书馆,从公益课堂步入大自然,在夏日绿野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生态研学之旅。
“原来蜜蜂会跳圆舞和摆尾舞!”“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蜂箱,太新奇了!”在邛崃市川王村·川王蜜蜂谷景区,一群头戴防蜂帽的“小侦探”正围着蜂箱发出阵阵惊叹。
活动现场
在绿林环绕的川王村·川王蜜蜂谷景区,30余名孩子们全身心感受着这堂“会呼吸的自然课”:指尖触摸着蜂蜡制作唇膏的温润,舌尖品尝着不同花期的蜂蜜清甜,耳畔回荡着茶马古道的悠扬号子。
这场精心设计的研学活动,将龙门山生态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孩子们在养蜂场观察蜂箱,亲手取巢、割蜜,在学堂对比水稻品种,更亲手制作了蜂蜜唇膏等。随行的自然教育导师介绍:“我们特别设计了视听触味嗅五感体验,让知识从平面走向立体。”小学生罗语晨介绍:“活动很有趣,第一次做唇膏,要把大自然的美,抹在身上!”
“阅·自然”公益课堂采用“专家讲座 户外实践”双线模式,自7月29日启动以来,已开展冰川探秘、两栖动物观察等4场主题活动,累计覆盖1000余人次。在过去的四天里,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邓可研究员带来《小青蛙的大世界》讲座,揭秘两栖动物的生存智慧;张君议博士通过《西南山地植物密码》,带孩子们认识珍稀植物;冰川专家冉飞以《冰与城的对话》为题,展示冰川消融的震撼数据;科普作家余跃则用诗歌般的语言,讲述《大自然的语文课》。
专家们还带领孩子们制作微型生态瓶等,用巧手感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孩子们将写满生态保护承诺的“树叶”挂上“生命之树”,并抽取绿野盲盒。据不完全统计,活动直接受益超千人。
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公园城市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图书馆 大自然”生态研学活动巧妙融合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带领市民从图书馆、从公益课堂走向湿地、森林、乡村等城市生态空间。活动通过“学知识、巧互动、听鸟鸣、观植被、触动物”的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在广袤自然直观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活动将公园城市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动课堂。这种实践模式,既彰显了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省图书馆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何佳欣)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