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杨小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5-08-03 15:21:09

近期关于杨小姐的事件,其所在大学的态度让吃瓜众生非常不满——没有一个所谓百年名学、法学重镇对教育和法治这两个事物的基本尊重。

毕竟从小到大,老师一直教导学生“闻过则改”。而法治的基本价值“公平正义”,也是名校专家学者的“口头禅”。

然而这些,似乎告诉世人,“闻过则改”变成了强者对弱者的绑架,公平正义也要有所谓前提——因为这取决于相关利益者的权衡,而不是事实本身如何。

毕竟《水浒》中就专门描写,武大被西门庆、潘金莲、王婆等人谋杀后,武松正常途径申冤无门,只得以暴制暴。历史上很多案件的发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路。

回到杨小姐身上,本人对所谓保研、读博等所谓成就的自嗨,网友对她硕士论文的扒拉,都显示出本尊的浅陋粗鄙。而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当今的高校——不管是不是名校——其实都并不少见。其套路不过是——领导和老师面前立一个乖宝宝的人设,想方设法达到所谓的保研条件,然后采用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成目的。这样的制度机制下产出的产品,不仅难出精品,反而滋生出“近亲繁殖”“小圈子”等各种乱象。

杨小姐这种类型,很多年前钱理群先生就定义他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钱教授看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着高于常人的智商和情商,为人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擅长利用规则的漏洞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如今的高校中,这样的学生有多少,懂的都懂。

前段时间读布尔迪厄的《再生产》,其核心观点挺有意思。

“再生产”原本主要被马克思使用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用来描述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各种社会资本的运动态势。布尔迪厄将这一术语引入到自己对于社会结构以及文化领域的研究,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

该理论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当代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统治阶层如何实现文化特权的代际转移。布尔迪厄指出,看似纯洁的教育机构中,所谓非功利的教育行为事实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它具有内容和方式上的双重专断性,主要以统治阶级的偏好选择文化并强行灌输给教育对象致使他们在教育体系内不得不依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来完成社会化。各阶级所占有文化资本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后代间在适应社会化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能力与条件的差异。比如,在统治阶级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在生活风格、品味、心态、语言风格、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先天优势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学校教育,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另外,这种不同还可能进一步导致他们在教育系统内所接受教育的差别并最终体现在统治阶级后代所取得的文化资本(文凭、知识等)上。

可以发现,文化资本在代际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重新分配,而只不过是持久强化并不断延续着这种分配不公。竞争社会将依据人们拥有的文凭、知识以及能力定位他们在社会世界中的位置,拥有优势文化资本的那些人势必会在社会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

回到使杨小姐们受益的“保研”等制度,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反思——比如一些高校中的利益交换、师生不正当交往、学术圈的近亲繁殖——甚至学术霸凌、学术腐败……

只不过,这些奶酪谁也不敢轻易去动!然而,不动又不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