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上的男女之争,愈演愈烈了。舆论场里望去,竟像是国内男女已结下深仇,非斗个你死我活不可。
屏幕里稍有点响动,便能立刻分出“男女”两派,互相撕咬起来。
女怨男“生计窘迫”,男嫌女“要求苛责”,不过是听了旁人三言两语,便跟着嚷嚷,仿佛嗓门越高,自己便越占着“正义”的理儿似的。
1.
这世上的糊涂虫,总爱捡些现成的话当刀子。先前骂“外来者”,骂“旧礼教”,如今换了名目,骂起“男人”“女人”来。
换的是靶子,不变的是那颗闲着也是闲着、不骂点什么就浑身不自在的心。
那些骂男人“没出息”的女人,多半是被房价、学费压得抬不起头;那些骂女人“太实际”的男人,大抵是在生计里跌得鼻青脸肿。
他们都是被那根无形的鞭子抽着的人,却偏要转过身,抽向身边同样挨打的人。可那鞭子究竟是谁挥的?是男人?是女人?都不是。
是那让你拼尽全力挣来的钱,连半间屋子都买不起的世道;是那让你读了十年书,却寻不到一碗安稳饭的光景。
可人们偏不看那鞭子,只盯着异性的脸——大抵是鞭子太远,脸太近,好欺负罢了。
2.
有人说这是“新问题”,我却瞧着眼熟。
先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换了说法,叫“女人就该顾家”;先前说“男人必须光宗耀祖”,如今换了调子,叫“男人就该买房买车”。
换了件新衣,骨子里还是那套“把人钉在架子上”的规矩。
你要挣脱,便有人骂你“不像女人”“不像男人”——他们怕的哪里是你“不像”,是怕你挣断了那架子,他们没地方再钉别人罢了。
《伤逝》里的子君,喊着“我是我自己的”,终究在柴米油盐里被“现实”吞噬,而那时的“现实”,与如今压垮人的“现实”,根子里是一路货色。
3.
巷口卖糖葫芦的老汉,跟我讲他和老婆子的日子:“她累了我替她扛杆子,我饿了她端饭,这不就是平等?”我听着,倒比那些穿长衫的先生讲的“大道理”实在。
我见过做工的女人,扛着比男人还重的麻袋,说“我不需要谁养”;也见过带孩子的男人,洗尿布、做辅食,说“这不是女人的专利”。
他们不说“男人该如何”“女人该如何”,只说“我想如何活”。
这才是要紧的:先做个“活人”,才是男人或女人。正如要“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先得“解放自己”一般。
可气的是那群摇旗呐喊的人,专靠挑唆男女相斗过活。今天写篇“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明天发篇“女人都贪慕虚荣”,看得人血脉偾张,他们便偷偷数着流量钱。
这等人,比那街头挑事的泼皮还不如,泼皮只图个乐,他们图的是把水搅浑,好摸鱼。
4.
别被“男人要赢”“女人要争”的喊声骗了。
赢了骂战,输了日子,算什么赢?争了“性别高下”,忘了“人该活得像个人”,算什么争?
真要争,便争个男人不必硬撑着做“硬汉”、女人不必强装着做“强人”的世道——到了那时,谁还肯费力气骂这些废话?
可话说回来,那些跟着骂的,也多是苦人。日子太闷了,压力太大了,总得找个出口。
只是这出口找错了地方,骂完了,气顺了,回头看看,日子还是那日子,难处还是那难处。
要我说,不如歇口气。
看看你对面的人,是不是也在喘?是不是也在愁?若是,递杯热水过去——总比扔石头,强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