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的滇弄巷弄,氤氲着人间烟火气。傣家阿姐将青芒码进竹篮,三楼青年背着工具箱步履匆匆,张大爷蹲在楼道口吞吐着烟圈——这瑞丽城中村的日常图景里,熙攘人流如潮涨潮落,却也裹挟着诸多隐忧:商铺后厨过期的灭火器无人问津,楼上渗漏的水渍浸透了楼下邻居的耐心,深夜巷陌的足音总让人心头一紧。
初春时节,巷口那方10平方米的空间悄然蜕变。当“允茂义警工作站”的铜牌映着晨光悬挂上墙,这颗镶嵌在市井深处的“平安纽扣”,便开始编织起温暖的守护网络。如今穿行滇弄,总能听见街坊们感慨:“这小屋像团不灭的炉火,把咱心里的褶皱都熨得平整。”
民警引领下的义警队伍,以脚步丈量着平安的刻度。每日黄昏,团结边境派出所的蓝衣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巷陌间,他们带着义警穿梭于纵横交错的街巷,目光如炬地扫过商铺后厨的消防隐患、楼道堆积的杂物、深夜徘徊的可疑身影。这支由专业力量统筹、群众力量参与的巡逻队,用脚步织就细密的安全网——自成立至今,130余次巡逻踏遍城中村每个角落,将平安防线稳稳扎在百姓家门口。
当争吵在楼道响起,“三级联调”机制便如精巧齿轮开始运转:义警化身“邻里润滑剂”先行调解;僵局时社区干部携情理破冰;若遇症结顽疾,则由民警联合司法所联动破题。每月联席会上更见真章:民警解读新规,义警呈递街坊心声,社区干部端出方案——三方围坐将“模糊账”算成明明白白的幸福账。
工作站对面的快餐店前,王阿姨成了这里的常客,遇到大事小情总要往这儿跑。“那个说能领高额养老金的电话靠谱吗?”“灭火器怎么用才规范?”“店门口又被乱停车堵死了”从“高额养老金”骗术预警到灭火器使用教学,从协调乱停车纠纷到医保政策释疑——那些曾让她辗转难眠的琐碎事,在这10平方米的暖心空间都有了着落。“以前遇事像没头苍蝇,现在推门就是定心丸。”这样的信赖,正浸润着整条滇弄巷。
一头系着边境民警的责任,一头牵着百姓托付的重量。当警力与民力在经纬交织处相融,方寸之地便成了撬动平安的支点。实践见证着治理效能的提升:130余次巡逻排查出27处安全隐患并全部整改完毕;6场联席会议聚焦孩子入学、老人医保、商铺进货通道等民生关切,92%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如今的滇弄巷弄,深夜有巡逻手电筒划过的安心弧线,矛盾萌芽时总有及时伸出的援手,惠民政策借着“街坊群”直抵千家万户。
它不宏大,却足够温暖;它不喧嚣,却充满回响。在这方10平方米的工作站,恰似精妙的力学支点,民警与义警携手撬动起基层共治的磅礴力量,让“平安”二字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街坊们发自肺腑的感叹:“住在这片儿,心里踏实,浑身暖洋洋的。”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摄影 王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