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境网发起的“我最喜欢的一部红色文学经典”征文大赛自发布以来,广大网友热烈响应,积极投稿,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收到全国各地大量稿件,组委会从这些稿件中初选出25篇入围作品,可以说篇篇都算精品,最后经评委会评定,共评选出19篇作品分获一等、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可说是优中选优。
一
从作者身份来看,既有少部分专业作者,更多的是业余作者;从作者年龄分布来看,既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更多的是中青年学生、教师和工人等。这反映出此次大赛覆盖面广,深入社会基层,成功勾联起镶嵌在民族基因里的红色革命情结,有力撬动蕴藏在民间的红色人文资源,是对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发掘和再创造。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彰显红色经典经受时间的考验,不仅永不过时,而且愈加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正因为经典的力量,将理想和现实映照、将个人和社会交融,将文学与生活打通,使我们更有勇气面对未来,迎接新的希望!
从作品中关联的红色文学经典来看,几乎囊括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既有十七年文学经典“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中的《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创业史》等;又有《金光大道》《艳阳天》等文革时期的文学;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继承社会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传统的作家和作品。除了中国创作的红色文学经典外,还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蟹工船》、苏联文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美国友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征文和获奖作品涉及的红色经典文学涵盖“古今中外”,既有代表性、又有广泛性,体现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的清晰脉络,彰显红色经典永远与时代同行,一代一代的人们既是红色经典的传承者,又是红色经典的创造者。
二
怎样才算一篇好的征文作品呢?我想应该是符合以下几个标准的:
一是主题紧扣契合自然。《征文大赛启事》明确指出:“征文要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现实感悟,阐述对所评作品的阅读体会。”这就要求将文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将经典与个人结合起来,阐述所思所感所悟。部分征文之所以落选,并不在于文章没有写好,而是将征文写成了纯粹的文学评论,这就明显与征文主题不符。而获奖的征文作品,无不是作者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人生命运,抒发对红色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借红色经典之“酒”浇作者内心之“块垒”,既揭示了红色经典的普遍意义,又抒发了红色经典的个人体验。如《父亲与《蟹工船》》《木棉知道答案——三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红旗谱》:从家庭分歧到信仰的共鸣》《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燃气人生》》等篇目,作者熟练地驾驭主题,将生活实践与红色经典融为一体,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契合。
二是情感抒发真挚动人。根据征文大赛主旨要求,文章体裁不属于议论文,而应是富有故事性的叙述文体,这就决定其具有抒发情感的功能。因此文章给人的感受必然是真实可信、深切纯粹的,并能自然而然地触动他人心弦,引发强烈的共鸣与感动。当然这种情感的来源只能是作者内心深处真实的体验、感悟和触动,并且通过具体、独特、富有生活质感的细节来承载和体现。如《父亲与<蟹工船>》中写到最后作者与父亲离别时情景:“父亲将沉甸甸的行李塞进车厢,眼里盛满化不开的眷恋。列车启动时,他仍立在原地,身影在晨雾中逐渐模糊像极了被资本碾碎后遗弃的孤影。”又如《木棉知道答案——三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到中学校王老师在洪水中抢课本差点被冲走,学生阿吉的反映:“这个曾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批注“与我无关”的留守儿童,此刻眼睛亮得惊人。”
三是思想体现积极进步。既然征文谈的是红色经典、学的也是红色经典,那么要达到目的是什么呢?正如征文大赛启事所言:“就是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鼓励人们追求进步,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正因此,我们阅读和学习红色经典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用红色文化来洗涤和滋润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在现实中结合个人际遇,将红色精神托举为自己人生的指路明灯。如《<红旗谱>:从家庭分歧到信仰的共鸣》中作者通过《红旗谱》获得启示,成功解决了个人理想与与家庭责任难以调和的难题。《“道”不远人 “静”以育人——<青春之歌>读后感》中作者面对现实困惑和焦虑,从红色经典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拨正人生航向。
四是艺术表达独特鲜明。这是指文章要在形式和气质上令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具有强烈的辨识度和原创性,体现为独特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和意象系统,不仅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而且形式本身成为内容最有力、最贴切的载体,二者共同塑造出鲜明的整体形象。在创作方法上突破常规与范式,打破陈规,如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作品《父亲与<蟹工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篇文章突破一般读后感的写作模式,巧妙运用博光号蟹工船和万象城建筑工地两个意象形成“双线”叙述结构,将《蟹工船》的人物情节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揭示出红色文学经典“不仅活在历史深处,也活在当下”的深刻内含。再如《要救知道自己在海里的人——读<创业史>有感》通过隐喻映衬的方式,形象揭示集体化道路与农民内在追求的关系,从而为集体化道路失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又如《骆正就是古正华,古正华就是骆正》,将文学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形成互文关系,从而构成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双重见证。
五是语言流畅结构完整。虽然这只是写作的基本标准,但也是一篇作品能立起来根本所在。语言表达要顺畅、自然、连贯,没有阻滞感,避免冗长、啰嗦、堆砌辞藻,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思路,理解内容。文章要有一个清晰、集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观点或主题,围绕这个主轴,构建清晰的框架、合理的布局和严谨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是骨架,语言是血肉,清晰完整的结构为流畅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框架和方向,使思想表达得更生动有力。比如《父亲与<蟹工船>》的语言就非常生动活泼,写道:“千钧一发之际,王叔叔一个利落的飞踢,精准踢飞保安手中的棍棒,金属撞击地面的声响在室内荡。”这样的叙述语言极富画面感,给人以亲临现场的感觉。再如《铁道弦歌——立夏夜读铁道游击队》一文,运用方言口语和生活化表达方式。如"白沙烟"、"玉米皮子"、"脑袋瓜子疼"等方言词汇营造出亲切质朴的氛围。特别是描述父亲用"麻绳套勒住叛徒脖颈子的梗劲儿"这样的表述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既形象又贴近农民生活场景,强化了平民视角的叙事基调。在文章整体结构方面,比如《父亲与<蟹工船>》将整篇文章构建为“父亲来到了博光号”、“父亲在博光号的劳动”、“父亲在博光号的战斗”和“离别父亲,任重道远”4个主体部分,将博光号与父亲联结起,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又如《飞雪迎春到——读毛主席诗词有感》一文,通过闲来学习涨知识、遇事学习夯信仰、交流学习添同志几部分的组合,将学习毛主席诗词融入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显示出毛主席诗词隽永的魅力所在。
简单来讲,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并且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和升华。刘继明老师曾提出著名的“写作三关”(感情关、立场关、语言关)理论,可作为写作的核心标准,这也正呼应了本次征文大赛的宗旨,那就是通过红色经典的阅读和体验,实现为劳动人民发声、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崇高理想。
三
以上述评挂一漏万,仅供大家参考批评。我想说的是,此次征文大赛体现的意义,正如《让红色经典代代相传》所指出的:“红色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精神血脉已近失传,我们办“我最喜爱的一部红色文学经典”征文大赛的目的,就要激活这一濒临绝迹的传统,让它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从这次征文影响力的广度和获奖作品质量的深度来看,无疑是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
有句古话叫:"礼失而求诸野,智亡而在民间",这次征文大赛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充分展现出民间蕴藏的澎湃的红色力量。在这个宣称“告别革命”的年代,革命文化连同革命精神自然会被主流排斥到边缘,但只要人民不死,革命就会永存,革命精神的火种就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终将形成燎原之势!
2025年7月1日
(作者系“我最喜爱的一部红色文学经典”征文大赛评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