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边境“最后一米”,他们这样暖心守护!
把户籍室“搬”到老乡家门口
让八旬老人免去20公里的奔波
在山寨里搭起“会客厅”
让佤族同胞的柴火堆纠纷迎刃而解
……
在临沧边境线上
移民管理警察用最贴近泥土的方式
守护着祖国边境的“最后一米”
“田大哥,你看这柴火堆都快压到我家的篱笆了!”今年5月,单甲乡嘎多村的李某与邻居因30公分的柴火堆放区吵得面红耳赤。刀里月亮警务室的民警带着“月亮之家”巡防队员田国金赶到时,两家人正拿着锄头对峙。
单甲辖区17.663公里的边境线蜿蜒在佤山深处,“出警远、管控险、村寨散”的难题曾让民警头疼。如今,依托“月亮警务室会客厅”,派出所探索出“做强主防、做大群防、做精边防”机制。面对李某的纠纷发生时,民警请寨老见证,查宅基地图纸,用“背靠背调解 普法”双轨模式,当场在两家门口划清界限。“共饮一井水的邻居,咋能为捆柴火伤了和气?”田国金的一句话,让两家红着脸握手言和。
更绝的是“会客厅”的“网格吹哨”,“自然村长”发现纠纷苗头,平台“吹哨”,警长带着网格员立即响应。安也村的“红枫单甲”党建联盟,11个基层党组织联动,族老、乡贤坐镇“月亮调解室”里,用佤族谚语化解山林边界争议,用“三三制”平息牛群踏田纠纷,和美边疆善治新格局逐步构建。
同样的温度,也在芒卡镇流淌。
“大妈,您这是去哪?”今年6月,芒卡边境派出所民警李政在山路上遇见李大妈时,老人正扶着树喘气。“身份证过期了,去派出所办证……”老人的话让民警心头一紧,从扣勐村到派出所20多公里,老人晕车又有高血压,竟打算徒步去!
得知情况后李政立即联系所内户籍民警,一个暖心的决定迅速形成:上门服务!
次日,户籍民警会富珍便携带设备驱车至扣勐村。在为李大妈拍照时,闻讯而来的村民围拢咨询。从孩子办证到跨境婚姻,需求迫切多样。群众的热情叩击警心——“红盟铁卡”流动户籍室应运而生!
告别“跑断腿”,服务零距离。流动户籍室绝非偶尔下乡,而是系统性服务前移。它摒弃了仅能简单拍照的旧模式,将80%户籍业务真正“搬”到了抵边一线。首站马落警务室启动当日,村民便蜂拥而至。白岩村村民王建强感叹:“到派出所20多公里,来马落才4公里!专业民警服务,太暖心了!”
如今,芒卡边境派出所把服务半径缩到6公里内,“红盟铁卡”流动户籍室每月至少集中服务一次,并动态增频,让“暖心 贴心”覆盖最远村寨。
一个用“乡土动员式治理”把群众变成“编外民警”,一个用“移动服务站”把政策送到百姓家门口,他们共同回答着:边境治理如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服务群众不能只看业务量
更要看群众心里的分量
当月亮会客厅的灯光
照亮佤山夜路
当流动户籍车的警灯
闪过边境村寨
这些闪烁在边境线上的藏蓝身影
正用脚步丈量着“最后一米”的责任
守的是边境安全
暖的是边民心房
(记者 金维娜 通讯员 李文迪 贾晓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