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丽江的长江“三湾”

发布时间:2025-07-14 11:07:37

  原标题:【文化周刊】丽江的长江“三湾”

  金沙江丽江段有“三湾”地理奇观,它们是“长江九湾”中‌前三湾。“长江九湾”通常指:石鼓湾‌、玉龙湾‌、永胜湾‌、攀枝花湾、岳阳湾、武汉湾、九江湾、南京湾、上海湾。

  石鼓长江第一湾

  从青藏高原由北往南流淌的金沙江,在玉龙县石鼓镇下海落村旁(当地人称“龙嘴皮”)突然转向东北方向,形成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这里地貌奇特、风景优美、人文故事颇多。

  这里有5座朝向金沙江的山脉:凤凰山、三须笔山、海落山、西笔山、保丰乐山。它们相距不远,4座山在玉龙县,另一座山在香格里拉市。

  左岸的山是三须笔山,与保丰乐山隔江相望。保丰乐山往南约3千米处,耸立着西笔山。西笔山虽然没有直接与长江第一湾接触,但直线距离仅两千米,像一条巨龙紧盯着江湾。右岸的凤凰山从半山腰向北伸出千米左右直插江湾,正对左岸的三须笔山嘴,形成“二龙隔江、对头抢宝”之势。海落山更为壮观,它不仅挡住了金沙江由北向南的江水,还挡住了经过保丰乐山和凤凰山后由西向东流淌的江水,江水在其西侧形成一个大漩涡。由于江水随大漩涡的中心往下落,当地人称这里为“海落”,此山被称为“海落山”,旁边的村子也被称为“海落村”。

  发源于老君山的冲江河在凤凰山西北汇入金沙江,更增添了长江第一湾的气势。

  长江第一湾周边重峦叠嶂,有“五龙抢宝”、江流逆转、月牙江滩、绿柳田园、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景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由凤凰山延伸而出的一座小山形如凤凰引颈在江湾汲水‌,姿态灵动、栩栩如生。这座小山呈‌南北走向‌,‌西侧峭壁陡立‌,‌东面适度倾斜‌,形成一片‌宜耕宜居的沃土,历史悠久的‌石鼓街便坐落在它的东面缓坡上。

  石鼓街上的古老民居依山势而建,房舍‌错落有致‌,沿着缓坡连绵铺展‌,一直延伸至金沙江畔‌,呈现出一幅安宁和谐、生机盎然的画卷。

  石鼓镇原名“拉八”(纳西语),汉语称“罗波”“楼薄”。1253年,忽必烈率领的元军曾在此与纳西族先民激战。纳西族先民战败后归降并协助元军继续南征。

  因帮助征伐大理国有功,1254年,忽必烈在3位纳西族先民的首领中擢选了驻守“拉八”的酋长和牒(和乾),任命他为‌“茶罕章管民官”‌,治所设在“罗波”城;1263年,任命麦良(驻守白沙的酋长)接替和牒,治所未变;1276年,元廷将“‌茶罕章管民官”‌升格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治所仍设于“罗波”城。从此,原被称为“丽水”的广阔地域(以长江第一湾为中心)改称“‌丽江‌”,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丽水”逐渐被人淡忘。

  “石鼓”一名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纳西族木氏土司木公击败吐蕃入侵后,于1561年在当地竖了一块‌石头做的鼓形记功碑(称“石鼓碣”)‌。自此,“罗波”这一地名便被“石鼓”取代。

  石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五月渡泸”就是在此渡金沙江,至今,离长江第一湾不远的石门关山顶上还有“诸葛亮点将台”遗址。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这一带都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战事。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于1936年4月在石鼓到巨甸一线成功抢渡金沙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耸立在凤凰山上,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参观。

  石鼓街还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络绎不绝的马帮、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使石鼓街逐渐热闹、繁华起来。

  长江第一湾下游数十千米便是举世闻名的虎跳峡。深入观察这一带的地形地貌可以发现:正因为虎跳峡的存在,才造就了长江第一湾。

虎跳峡。

  虎跳峡如一道天然闸门,屹立在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地质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北推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青藏高原剧烈隆升。这一过程使虎跳峡所在的横断山区持续抬升,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被撕裂后形成断裂带,为虎跳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虎跳峡区域形成的逆冲断层与褶皱带,使岩层破碎带的宽度达0.5千米—2千米,在断裂和侵蚀的双重作用下,最终形成了鬼斧神工的虎跳峡,为金沙江开辟了掉头北去的通道。

  长江第一湾的海拔约1850米,四周群山环绕,如果没有海拔更低的虎跳峡,金沙江还不知道会流向何方,最为可能的是流经玉龙县龙蟠乡、九河乡,然后像黑惠江一样注入澜沧江。

  地质学家在龙蟠乡三股水村发现了确凿的河流袭夺过的遗迹,而位于九河乡的白汉场水库作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正是黑惠江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流经大理州漾濞县的黑惠江海拔仅1500余米,若九河乡等地的河道海拔低于1850米,金沙江就不用在石鼓镇掉头。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虎跳峡就没有长江第一湾。

  玉龙湾

  玉龙湾在丽江市玉龙县奉科镇、宁蒗县拉伯乡,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交界地段。金沙江水在此由北向南再次转弯,右岸为奉科镇春头村,左岸为木里县俄亚乡杨拐子。过去,这里是“鸡鸣三省五县之地”,现在变为“鸡鸣两省五县(市)之地”,少了一个西康省(1955年撤销)。五县(市)分别是:云南省玉龙县、宁蒗县、香格里拉市,四川省木里县、稻城县。

  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是穷乡僻壤,各乡(镇)与县城的距离极远,加上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难。如今,因为开发金沙江中游水电资源,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里丰富多彩的江湾风光和人文资源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笔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这里有类似夔门峡的梨园峡:两岸危崖高耸对峙,如斧劈刀削,最窄处形成仅宽38米的“一线天”风光。其险绝之姿令人望而生畏,实为一处尚待开发的自然奇观。

  站在杨拐子的高坡上,可以看见金沙江自西南蜿蜒北来,在山脚掉头后又向南流去。碧绿的江水如一条轻盈舒展的丝带,缠绕着两岸的青山。

  距杨拐子数百米便是水洛河的入江口。水洛河水量丰沛,年平均流量达201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达62.14亿立方米。河面宽约300米,是因为下游阿海电站库区的回水效应而形成。水面平阔如镜,荡舟其间,山水风光惹人醉。

  江河交汇之处,向来风景壮观,这里也不例外。当地人称这里为“三江口”,宁蒗县拉伯乡的一个村也得名“三江口村”。如果进行规划、开发,此地可成为引人入胜的游览之地。

  由“三江口”溯水洛河而上,不远处便是木里县俄亚乡的俄亚大村。据村中老者口述,500余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丽江木氏土司为开采金矿,派遣了一大批纳西族青壮年到此,后来逐渐形成这个大村落。

  村落依龙达河(水洛河的支流)左岸的陡峭山坡修建,背倚巨大石崖。居住着250多户人家的土掌房顺坡延展,平坦的屋顶几乎相接,村道狭窄迂回而户户相通。远远望去,黝黑、古朴的屋舍如蜂巢般错落于山壁之上。纳西族先民在这深山中缔造了一座令人惊叹的村寨。

  俄亚大村至今较完整地保留着东巴文化,以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伙婚”习俗,堪称纳西族婚俗文化的“活化石”。

  2025年5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俄亚大村列入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从丽江市区驱车到此仅需4个多小时,俄亚成为热门“打卡”地指日可待。

  由“三江口”顺江而下,不远处就是“元跨革囊”遗址,江边还立有一块“革囊渡江碑”。忽必烈于1253年率军在此过江南征的历史故事,让我浮想联翩。

  金沙江右岸的奉科镇和左岸的拉伯乡聚居着纳西族摩梭人。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与丽江坝子的纳西族有显著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被誉为“葫芦笙之乡”。相传,是这里的5兄弟发明了“葫芦笙”这一乐器。漫步于村落,随处可闻“葫芦笙”发出的悠扬乐声。每逢重要节日或有喜庆之事,必有热心人牵头组织以“葫芦笙”为主的“打跳”。届时,男女老少哪怕翻山越岭也会积极参与,热闹场面令人难忘。

  摩梭人热情好客、善良真诚,如遇路人问路、讨水、求食、借宿,主人都会尽其所能地提供方便。村民信仰达巴文化,邻里之间团结和睦、感情深厚。

  尽管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这里的摩梭人仍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着一个丰富、纯粹的精神世界。这份精神财富值得人们珍视。

  在玉龙县奉科镇、宝山乡交界处,有一座像鸡冠一样的陡峭山峰。元军“革囊渡江”后,为它取名“雪山门关”,由于忽必烈是太子,也称“太子关”。

  太子关从金沙江边一直伸到山顶,翻越它如登天一样难,当地有民谣:“拉伯太子关,伸手摸着天。鸟飞十八天,人走九十天,猴子翻越也喊天。”好在当地人在明朝时就徒手凿通了两个隧洞,开辟出一条人马驿道,改变了翻越它“难于上青天”的情况。

  这条古老的人马驿道至今还在,成了徒步爱好者钟情的必经之地。

金沙江。

  从奉科镇穿过太子关便踏入宝山乡,有一座古老的纳西族村寨傲然矗立,它就是“宝山石头城”。

  “宝山石头城”在一块山体滑移后形成的巨石上,三面绝壁,一面临金沙江,宛如天工开凿的空中堡垒。百余户纳西族人家世代居住于此,家家户户依山就势修建的民居层层叠叠,暗渠穿城而过,清泉流进家家户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村外梯田如画、阡陌纵横,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此有较多保留。

  “宝山石头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易守难攻,在历史风云中屡屡历经战火的洗礼却始终固若金汤。

  永胜湾‌

  金沙江似乎格外眷恋丽江——它已经在这里完成了两次大转身,但还在积蓄力量完成又一次大转身。

  金沙江离开第二湾后继续南流,右岸是玉龙县鸣音乡,古城区大东乡、金安镇、金江乡;左岸是宁蒗县金棉乡,永胜县松坪乡、大安乡、顺州镇。

  壮阔的“长江第三湾”在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与大理州鹤庆县龙开口镇的交界地带。

  这里的地势如巨龙昂首,金沙江在此曲折盘桓,依依难舍。在太极村,金沙江形成“太极湾”后继续南流,到朵美村附近才悄然转向东南。

  在涛源镇上六村观音寺畔,一场蓄势已久的转折骤然爆发——江水陡然折转90度后决然向东。自此,金沙江正式开启东去的千里征程。

  伫立于涛源镇上六村观音寺东侧的高坡上,壮阔的江湾尽收眼底。金沙江自龙开口镇奔涌而来,在坡下猛然形成直角后汇入涛源镇的金江峡谷,不远处是历史悠久的“金江古渡”(涛源渡口)。

  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西线的七大渡口之一。灵关道与博南道在云南驿交会,构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骨架,推动了中国西南与南亚的交流互鉴。千百年来,繁忙的渡口不知运送了多少人马、货物,还成就了茶马重镇涛源镇和闻名遐迩的金江街。

  “长江第三湾”已今非昔比。上游龙开口电站的兴建,引来金沙江水入渠,让两岸坡地化作沃野良田,物产更加丰饶。得天独厚的干热河谷气候,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亩产水稻1000千克的试验田,也成就了“褚橙”基地。下游鲁地拉电站落成后,不仅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象,绵延数十千米的沃柑种植区还为两岸铺上了绿色地毯。

  金沙江在丽江市境内奔流615千米,其长度虽不及长江总长的十分之一,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3次转折。“三湾”不仅孕育出瑰丽的自然风光,更沉淀着令人难忘的人文故事。(古城区 周津,图片由周侃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