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指尖跃千年!苏典乡暑期传承班,让傈僳族乐音“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14 11:07:38

  原标题:指尖跃千年!苏典乡暑期传承班,让傈僳族乐音“活”起来

  暑假来临,苏典乡将青少年文化传承与暑期管理巧妙结合,在苏典村新寨村民小组开办傈僳族乐器志愿传承班。这不仅让孩子们的假期充实而有意义,更让流淌千年的民族音乐有了新一代传承人。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带着孩子赶来学习,一场守护文化根脉的热潮正在村寨里悄然兴起。

  政府搭台筑根基,文化传承有方向

  民族文化是族群的“根与魂”。为让青少年在暑期远离闲散、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苏典乡党委、政府整合资源,将村民活动室作为傈僳族乐器传承课堂,统一规划晚间饭后的授课时间,安排专人负责孩子的安全管理与考勤,把乐器传承融入暑期关爱服务中。在这里,三弦琴的清脆、芦笙(五箫)的浑厚、“辟篥”(竹笛)的灵动每日回荡,傈僳族的历史故事与自然智慧顺着音符钻进孩子们心里。正如苏典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早兴奇所说:“管好假期,更要育好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乐器时爱上民族,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暑期成长。”

  艺人无偿献技艺,匠心守护民族音

  “手指再弯一点,按准这个音孔就对了!”民间艺人早兴航正手把手教孩子吹芦笙(五箫),额角渗着细汗,眼神却亮得像星。传承班的授课老师全是本地身怀绝技的艺人——他们放下农活、牺牲休息时间,分文不取地将毕生技艺传给孩子。从三弦琴“扫弦轮指”的节奏诀窍,到芦笙(五箫)“循环换气”的呼吸法门,再到“辟篥”(竹笛)模仿鸟鸣的滑音技巧,甚至乐器背后的传说故事,艺人们毫无保留。“这些本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烂在肚子里太可惜,只要娃娃想学,我就教到动不了为止!”艺人们的奉献,让村民深受触动,不少家长也悄悄站在后排跟着学。

  乐声点燃传承热,人人都想做传人

  村民活动室里,孩子们的笑脸比夏日阳光还灿烂。老师一句“这个颤音有那股味儿了!”的夸奖,总能让孩子练得更起劲。傈僳族乐器的魅力在此尽情释放:会“说话”的三弦琴能讲生活趣事,五管六孔的芦笙(五箫)能奏出山林交响,善学鸟鸣的“辟篥”(竹笛)更是把大山的灵气吹进心里。如今,“学民族乐器、当文化传人”成了村寨里最火的事:有人带着孩子报名,有人专门请教艺人,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都凑来看热闹。大家说:“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现在政府操心、艺人费心,咱更得用心学!”

  从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到艺人无私付出,从孩子认真学艺到全家主动参与,苏典乡正用最朴实的方式,让傈僳族文化在乐声中代代相传。这个夏天,千年传承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指尖跳动的音符、心中生长的自豪——欢迎更多人加入,让民族的声音永远嘹亮!(记者 尹以沛 供稿:苏典傈僳族乡人民政府 方珑婧、李媛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