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寒寨乡的幸福故事
漂流艇在溪谷间划出银白浪花,老校舍里藤茶清香穿透晨雾,千亩稻田中鸭群欢快嬉戏……近年来,萍乡市湘东区广寒寨乡以漂流经济、林下产业、生态种养为支点,在重峦叠嶂间铺展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三组特色产业如三面“响鼓”,演绎着广寒寨乡的幸福故事。
“漂”出来的好光景
夏至刚过,在广寒寨乡塘溪村的漂流大本营,百年香樟如巨伞撑开浓荫,120艘漂流艇整齐排列,只等游客开启这场山野狂欢。
游客陈先生蹲在岸边,用手机记录眼前的风景:“记得第一次来漂流,就喜欢上了这里的野趣。听说今年扩建了,我跟孙子约好开漂第一周就来。”
2012年,塘溪村在全乡率先试水漂流项目,十几个村民凑钱与村委会携手成立公司,当上了股东。村党支部书记陈信国指着施工图纸介绍:“4公里河道、108米落差,游客坐上皮艇俯冲时,一定能感受到畅快与刺激。凭借这股闯劲,漂流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至30万元,还让15名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漂流公司按天结算工资,旺季3个月收入抵得上在外务工小半年,最重要的是还能照顾到家里。”正在河道安装护栏的村民陈师傅乐呵呵地说。
盛夏以来,塘溪漂流渐渐火爆,订票系统显示购票者不乏来自长沙、醴陵等地的跨省游客。陈信国满怀憧憬地说:“漂流启动后,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业态新增许多就业岗位,游客带火的不仅是门票,更是整条产业链。”
“炒”出来的好产业
山路十八弯,翠竹摇曳、绿意盎然。茶香四溢的郊溪村掩映其中。
山好水好禀赋强。近年来,塘溪村巧妙地利用闲置校舍,开办藤茶加工厂,实现产业旺、农民富。特别是富硒土地滋养出的藤茶,叶片薄嫩,黄酮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两倍,被誉为“山里的软黄金”。
藤茶加工厂内,选茶、杀青、揉茶、发酵、晾干、烘干等工序设备应有尽有。杀青锅前,炒茶师傅欧阳峰手腕翻飞间,嫩绿的藤茶芽尖跳起欢快的“圆舞曲”。“藤茶种植和加工技术日益成熟,让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他介绍,如今村里的藤茶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省外。
仓库里,几个脱贫户正在熟练地包装茶叶。19个就业岗位,每年10万元村集体收入,一片片“金叶子”,托起了村民沉甸甸的致富梦。
“种”出来的新气象
山坳里,千亩稻田铺展成绿色画布,数百只麻鸭在稻苗间穿梭觅食。这里,便是郊溪村三十六湾稻鸭米的种植基地。
2016年,新农人高小年看中郊溪三十六湾的优良生态,流转1000亩土地,选用优质稻米品种,采用“稻鸭共作”技术,开启生态种植新模式。这种有机种养模式,让“三十六湾稻鸭米”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水稻品种。
郊溪村党支部书记段明蹲在田埂上,指着鸭子说:“这些小家伙既是松土机,又是灭虫队,比啥农药都好使。”话语间,鸭子们扇动翅膀,田间的飞虫刚露头就成了“盘中餐”。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驱蚊草,这片农田的农药使用量直接降低了80%。
稻鸭共作出好米。待到收获时节,稻鸭米饱满圆润,煮出来香味诱人,一举摘得第十三届“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上海展参展产品金奖,远销广州、上海、武汉等一线城市,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元,带动周边上百户农户创收。
当漂流艇溅起浪花,当藤茶的清香漫过田野……广寒寨乡正上演着生动的乡村振兴故事。
夏孟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陈记昌)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