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子湾最老住宅楼完成改造焕新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历经12个月的综合改造提升,百子湾“楼龄”最长的住宅楼——百子湾路1号楼昨天正式焕新亮相。102户居民领取钥匙喜迁新居,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园。
“就像新房子一样,真好啊!”一拿到自家房门的钥匙,居民王桂英就迫不及待地返回了5单元的家中,想看看老屋里面改成啥样了。朝阳区南磨房乡百子湾路1号楼始建于1976年,建成时是建工木材厂的职工宿舍。据木材厂职工家属王桂英回忆,那时百子湾放眼望去几乎全是荒地,他们的宿舍楼堪称名副其实的“1号楼”。与楼外观统一的红灰色相间不同,进入房内,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分区”:水泥地和灰墙构成的是老屋原来的空间;一南一北两侧,各多了一块崭新的区域——不仅有粉刷一新的白墙、光洁的地板砖,还有崭新的窗户和马桶……一路看下来,王桂英笑得合不拢嘴。
北京建工五建百子湾1号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负责人王建锋介绍,传统老旧小区住宅改造施工过程中,由于楼体改造和管线改造由不同主体实施,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拉锯”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施工效率。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出现,依托北京建工全产业链工程建设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项目实现了老楼楼体改造、地下管网整体更新及环境整治等各项施工任务一体策划、同步实施。这种“地上地下联动实施”的方式,在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领域中尚属首次。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过程中,项目还采取了“政府补贴 产权单位出资 居民合理付费(物业费)”的多元资金共担模式,在改造之初就引入现代化物业管理团队,既保障了改造的顺利实施,也解决了以往老旧小区缺乏物业管理的痛点,让老楼改造后的运维和管理有了着落。
百子湾路1号楼的原有结构为传统的砖混结构,已不符合现代抗震安全要求。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朝阳区住建委和南磨房乡共同决定采用“外套式抗震加固”施工方案,即在砖混结构的外部加建现浇混凝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新的混凝土结构如同坚固的铠甲,可以负担老楼的承重,不仅彻底终结了老楼的结构安全隐患,还为每家每户平均增加了约10平方米的室内面积,让老房的格局更加宽敞明亮。此外,此次改造更新升级了上下水管线、排烟道,同时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了适老化设施改造,居住舒适指数直线上升。(记者 赵婷婷)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