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90后新农人蹚出绿色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07-09 04:11:09

原标题:90后新农人蹚出绿色致富路

7月4日,在贵溪市泗沥镇王湾村的苔藓大棚里,村民们正仔细剔除苔藓盘中的杂草,随后将一盘盘鲜翠的苔藓打包装车,准备发往浙江。“昨晚接到浙江客户的大灰藓订单,赶着今早发货。”贵溪市天物问道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建明一边清点着装车数量,一边笑着介绍,大棚里忙碌而有序。

小小苔藓催生创业梦

1991年出生的杨建明退伍回乡后,做起了园林绿化的生意,在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绿植景观知识。平日里,杨建明在制作景观盆栽时,时常与客户交流。他敏锐地察觉到,江浙沪地区的客户对苔藓微景观情有独钟。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萌生:投身苔藓产业,在家乡闯出一片新天地。

说干就干,杨建明先在老家雷溪镇种植起了苔藓。去年5月,考虑苔藓产业的长远发展,他将苔藓种植基地迁至泗沥镇。“泗沥镇的野生苔藓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更适合产业的长期发展。”杨建明介绍,泗沥镇的岩壁较多,东亚砂藓喜爱生长在此处。如今,杨建明的苔藓种植基地在泗沥镇已发展至160亩,分别种植了20亩大灰藓和140亩东亚砂藓。

从“门外汉”到“苔藓专家”

“第一次野外采藓时,我分不清楚藓种,后面坚持自学,遇到不懂的便在苔藓爱好者交流群里寻求帮助。”当时,杨建明在老家,自己动手搭了个塑料大棚,把采回来的苔藓放进去养,没承想,在野外生命力顽强的苔藓在大棚里很难成活。说起最初种植苔藓场景,杨建明直挠头:“当时我就是个门外汉,辛苦从野外采集回来的苔藓,却不知道怎么科学培育。”

那时,盛夏时节,高温雨水天气轮番侵袭,大棚里的苔藓霉变枯黄。杨建明看着大棚里枯黄的苔藓,不禁感觉到沮丧。但他没有放弃,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种植苔藓的知识。“野采回来的苔藓,整理干净后放入盘中,送入大棚培育。从培育到成品,要经历大约4个月。30天的发芽期,2至3个月的生长期,还要定期给苔藓消毒。不同藓种的大棚膜透光率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需求来处理。”如今的杨建明已将苔藓种植经熟稔于心。

共奔苔藓致富路

规模化种植成功后,如何将苔藓点“绿”成“金”?杨建明了解到江浙沪地区的客户对苔藓的庭院造景需求旺盛。“最初,我跑过江浙沪地区的花卉批发市场,了解市场行情,也向档口推荐自己的苔藓。”杨建明介绍,真正让他打开销售市场的是苔藓爱好者交流群。有次,客户在群里提出需求,刚好与他种植的藓类一致,他便主动与客户沟通,凭借专业性赢得好口碑,最终打开市场。

这不起眼的苔藓,让杨建明越干越有劲,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加入。“真没想到,苔藓能变成‘金疙瘩’!”王湾村村民周桂香乐呵呵地算起了账,“我通过村委会把土地流转给基地,除了收取租金还在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双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美。”

“预计今年年产值突破400万元。接下来我们将拓宽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苔藓。”如今,杨建明的苔藓版图已经拓展到金屯镇、流口镇等地,事业越做越红火。“希望未来能够打造出一个千亩的苔藓小镇,带着乡亲们一同奔向致富路。”杨建明满怀信心地说。(江西日报 胡齐)(胡齐)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